即百老匯以外之意,泛指在百老匯以外紐約其他地區上演的戲劇。

  百老匯是橫貫美國紐約市的一條大街,沿街大劇院林立,有美國戲劇中心之稱。百老匯商業性劇院為瞭追求利潤,往往上演音樂劇、喜劇和其他轟動的劇碼。新作傢的作品和小劇團無法在這裏演出。為瞭突破百老匯對戲劇演出的壟斷,一些不知名的戲劇工作者於40年代開始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等房租低廉的地區,利用舊廳堂、地下室等地,以低成本上演為百老匯不屑演出的新劇碼。由於這些小劇院地處百老匯之之外,劇目又與百老匯大不相同,故稱外百老匯。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外百老匯演出瞭一些引人註目的劇目,培養瞭一批劇壇新秀,影響和規模日漸擴大。在地理上,它已超出原來的發源地,遍佈紐約各地。在劇目上,它既演出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等作傢的經典劇目,同時也演出現代的嚴肅戲劇、音樂劇、喜劇,甚至有雜藝與諷刺歌舞表演。從演出目的來看,它既有新劇作傢、新演員為瞭表現才能而舉行的“展覽性”演出,也有著名劇作傢因某些作品無法在百老匯上演而在這裡與觀眾見面;既有某些戲劇傢為瞭信念和愛好演出特殊風格和流派的劇目,也有演出商為瞭利潤進行的商業性演出。外百老匯在60年代鼎盛時期,演出的劇目每年有80多部,遠遠超過百老匯。最初在外百老匯上演、後來成為名劇的有傑克·蓋爾伯的《接頭》、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等。

  60年代以後,外百老匯已逐步走上瞭百老匯的道路,商業性日增,而藝術性日弱;演出費用日漸浩大,劇目則日趨減少。許多新作傢和小劇團又開始在偏僻的頂樓、地窖、酒吧、教堂等地以極低的成本演出各種實驗性戲劇。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外外百老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