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源於義大利,然後流傳其他國傢。人文主義是早期資產階級在反封建、反教會鬥爭中形成的思想體系。在中世紀,教會統治著歐洲封建社會的全部文化,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都納入神學中。教會控制的僧侶學校隻教授神學、法學科目,視古典文化為異端,不準閱讀與研究古希臘羅馬的典籍即“人文典籍”。以新的社會經濟關係為基礎的城市出現以後,城市世俗文化得到發展,興辦瞭一批世俗學校,打破瞭教會長期壟斷教育的局面。世俗學校開始設置“人文學科””。“人文學科”是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世俗文化,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其內容包括對古希臘羅馬學術和語言、文學、自然科學的研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由此而來。

  人文主義者的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在希臘羅馬作品中發現瞭一個令人驚訝的新世界──古代社會燦爛輝煌的文化,它同中古文化形成鮮明的對照。人文主義者認為,古典文化是一切世俗文化的精華,因而他們最早的活動是廣泛搜尋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予以翻譯、整理,進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在他們的推動下,興起瞭搜集古代文籍、收藏圖書和建立圖書館的熱潮。

  人文主義者要求維護拉丁語的規范和純潔,反對中世紀艱澀、繁冗的文體。他們把古代作品當作楷模,用同古典作傢相媲美的典雅、嚴謹的文字寫作,對一代文風發生瞭影響。

  他們批判中世紀教會和學者對古代典籍的歪曲、篡改,力求恢復其本來面貌。例如,他們經過研究,推翻瞭以錯誤的翻譯為基礎的某些宗教信條;詳加考證,指出某些歷史文件是教廷為替自己的統治提供理論根據而偽造的。

  然而,對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並不是人文主義者的最終目的。在文藝復興時代,對古典文化的研究具有新的現實意義。人文主義者以新時代的眼光,註釋和闡述古典著作,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新的挖掘,從中汲取思想上的營養。人文主義實際上成為資本主義萌芽時期闡發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新世界觀,是資產階級同封建貴族、教會進行激烈鬥爭的理論武器。當14世紀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發生的時候,人文主義自然地成為這一運動的指導思想。

  人文主義反對一切以神為本的舊觀念,宣傳人是宇宙的主宰,是萬物之本,用“人權”對抗“神權”,向中世紀的教會統治和宗教教義提出英勇的挑戰。所以人文主義有時又稱作人本主義。

  從人性論的觀點出發,人文主義提出個性解放的要求。人文主義者否定教會宣揚的人一生下來就有罪孽,否定人生的目的是死後的永生的來世思想,猛烈抨擊教會鼓吹的禁欲主義。他們肯定現實生活,頌揚塵世歡樂和幸福,贊美愛情是人的最高尚的感情,認為人有追求榮譽和財富的權利。

彼特拉克在寫作

  人文主義批判中世紀對科學、文化的摧殘,反對蒙昧主義,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張探索自然,研究科學,追求知識,接受新事物,全面地、和諧地發展個人的才智。

  為著反對封建壓迫,人文主義還宣揚自由意志,提倡人與人之間建立平等、仁愛的關系;否定以人的出身、門第來決定社會地位的等級制度,強調個人的品德、才能決定人的地位。

  但丁是人文主義的先驅者,他在詩歌和學術著作,特別是《神曲》中,表達瞭對古典文化的崇敬,第一次從多方面鮮明地抒發瞭人文主義新思想。

  人文主義初期的傑出代表是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彼特拉克學識淵博,對希臘羅馬文化有精湛研究。他熱心搜求古籍抄本,發現瞭西塞羅等古典作傢失傳的書信和著作。他是用人文主義觀點研究古典文化的最早代表。他把人和現實生活放在中心地位,通過註釋、闡述古籍,批判中古文化,譴責禁欲主義,宣傳人情世道。他的《歌集》表達出早期人文主義者向往和追求新生活、但又無力完全掙脫中世紀精神枷鎖的思想情懷。薄伽丘也致力於人文主義學術的研究,是當時西歐第一個掌握希臘文的學者。他翻譯瞭荷馬的作品,在搜集和註釋著作上作出瞭貢獻。他的《十日談》以犀利的筆鋒批判教會僧侶和封建禮教,閃耀著文藝復興初期人文主義的思想光芒。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的活動與創作,對意大利和歐洲傳播人文主義、促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發展,都發生瞭很大作用。他們所在的佛羅倫薩,成為意大利人文主義運動的中心。

  14世紀下半葉至15世紀上半葉,是意大利人文主義運動的繁榮時期。人文主義越出瞭學校和少數學者與作傢的范圍,在文學、藝術、哲學、史學領域占據瞭主導地位。它滲透到城市共和國的政治生活,同資產階級的政治鬥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構成這個時期人文主義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征。

  人文主義者以古羅馬共和國為范例,從理論上論證以佛羅倫薩為代表的城市共和政權的優越性,斥責帝制獨裁。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進入政府機關擔任公職,直接為資產階級城市共和國服務。這一時期人文主義代表人物是裡諾·科盧喬·薩盧塔蒂(1331~1406)。他擔任佛羅倫薩的文書長之職30年,多次受命出使其他城邦,為保衛佛羅倫薩的自由、獨立和資產階級城市公社的利益,作瞭許多工作。他把政治活動同文學、倫理研究相結合,大力搜求古籍。在佛羅倫薩開設第一個希臘語文講座,給後人以很大影響,但他試圖把基督教精神同古典文化的研究調和起來,推崇拉丁文,貶低意大利語。

  薩盧塔蒂的學生萊奧納爾多·佈魯尼(1374~1444)、波吉奧·佈拉喬利尼(1380~1459)也在佛羅倫薩共和國擔任要職。佈魯尼致力於翻譯古典著作,編寫論述但丁、彼特拉克生平和思想的專著,傳播人文主義。他的歷史著作如《佛羅倫薩人民史》,以資產階級市民的眼光,重新審視意大利的歷史,論述城市共和主義將導致政治自由、文化繁榮和民族復興。佈拉喬利尼熱心搜集古籍,他專程到德、法、瑞士等國尋訪,相繼發現瞭西塞羅、古羅馬詩人斯塔提烏斯、演說傢昆提利安失傳的名著。現在流傳下來的希臘羅馬古籍,大多是這個時期人文主義者搜尋所得。

瓦拉的著作《論拉丁語的典雅》扉頁

  15世紀人文主義的另外兩名代表是瓦拉和阿爾貝蒂。洛倫佐·瓦拉(1407~1457)是位政治傢、人文主義學者,曾在那不勒斯宮廷任職,當過教廷秘書、修辭學教授。他著有許多語言學、歷史學、倫理學著作,強調人享有不容侵犯的尊嚴,具有偉大的力量。他在1440年發表的一部學術性著作中,列舉大量的事實,揭穿所謂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在4世紀把帝國政權贈送給教會的文件是教會在8世紀偽造的。他進而指出教皇對世俗政權的統治權是完全非法的。萊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 (1404~1472)多才多藝,在繪畫、雕塑、建築、詩歌、文藝理論和自然科學方面都有出色貢獻。他打破必須用拉丁文寫作學術論著的規矩,用意大利文撰寫瞭《論傢庭》、《論繪畫》、《論雕塑》3部著作。前者以人文主義的觀點闡述傢庭生活的準則;後兩部作品把造型藝術同數學思維結合起來,並就藝術創作中的一些規律提出獨到的見解。人文主義者關於全面發展的人的理想,在阿爾貝蒂和達·芬奇的身上得到瞭體現。

  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意大利經濟的發展停滯不前。基督教反動勢力加緊控制思想文化領域。資產階級越來越向封建貴族和保守勢力退讓、妥協。在人文主義運動的中心佛羅倫薩,梅迪契傢族建立瞭打著共和政體旗號的獨裁統治。洛倫佐·梅迪契在宮廷中廣泛接納學者、詩人、藝術傢,宴遊作樂,給以優厚的禮遇,他本人也寫詩作文。這使得佛羅倫薩的文化在某些方面一時呈現出更加繁榮的表象,但實際上卻閹割瞭人文主義的革命精神,使之脫離現實和人民,日益趨向保守與消極。

  著名人文主義思想傢馬爾西利奧·菲齊諾 (1433~1499)受到梅迪契的庇護,他是宣揚柏拉圖唯心主義哲學的代表。他用拉丁文翻譯瞭柏拉圖的全部著作,在《論基督教》等著作中,力圖把基督教精神同柏拉圖哲學融為一體,宣傳自然受外在的鐵的規律的支配;而對這些規律,人的意志是軟弱無力的。根據菲齊諾的觀點,人仍然是宇宙的中心,這保留瞭人文主義的進步傳統;但他又認為,人已不再是社會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和變革現實的力量,而隻是超然的觀察者,這是背離人文主義精神的倒退的觀點。在文學領域,洛倫佐·梅迪契、浦爾契、波利齊亞諾等的詩歌註重形式,講究格律,或表現美、愛情和感官的快樂的主題,吟詠貴族的慶典遊樂,或向往脫離現實生活的田園世界。這種主題在當時比較普遍。

  意大利人文主義逐漸演變成為象牙之塔裡的學術研究,唯心主義和迎合統治階級需要的傾向日益嚴重,內容空虛的宮廷文學流行。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可以看到一些堅持鬥爭的人文主義者。哲學傢米蘭多拉(1463~1494)雖然推崇柏拉圖主義,但在學術著作中贊頌人及其才智,肯定人享有參預低級自然界(生物界)和高級自然界(神界)的活動的同等權利。哲學傢彼得羅·龐波那齊(1462~1525)否定靈魂不朽說,提倡信仰和理智並重。人文主義思想傢佈魯諾發展瞭哥白尼的“日心說”,在科學論著和詩歌作品中宣傳唯物主義科學觀,斥責宗教迷信,向神權和教會宣戰。他們都遭到極端敵視新文化、新思想的教會的迫害。佈魯諾被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的繪畫和雕塑藝術,阿裡奧斯托的長詩《瘋狂的羅蘭》,仍然繼承瞭人文主義的進步傳統,並且在某些方面予以豐富和發展。但意大利政治、經濟的倒退,教會的嚴酷鎮壓,加上人文主義自身的弱點日益嚴重地暴露出來,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人文主義的衰落。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展現兩種思想、兩種文化的鬥爭,是人文主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面臨的危機的形象寫照。人文主義終於在16世紀末伴隨城市共和國一起消亡瞭。

  法國資本主義發展較晚,人文主義運動發生在意大利之後,並受到意大利的直接影響。15世紀末葉,人文主義者的主要活動局限在革新教會學校排斥古典文化的教育制度,提倡研究古希臘、羅馬的人文典籍。意大利文藝復興著作和藝術品的傳入,地理大發現,印刷術的運用,使得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在16世紀得到進一步傳播,產生一批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如佈代、拉伯雷、勒費弗爾、拉繆。他們受到封建堡壘巴黎大學的敵視和教會的迫害。王權在同教會的鬥爭中需要得到資產階級的支持,所以對人文主義運動采取鼓勵的態度。1530年,弗朗索瓦一世成立法蘭西學院,接納人文主義學者,研究古希臘、拉丁、希伯來語。人文主義逐漸成為思想文化領域的主要潮流,為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發展開辟瞭道路。

  法國人文主義作傢都向往和研究古典文化,從中獲得合乎新時代需要的東西。以拉伯雷為代表的作傢,同人民的聯系比較密切,在作品中尖銳地攻擊封建勢力和教會,表達人文主義的理想。七星詩社的詩人謳歌愛情和生活,致力於語言和詩歌的改革,但更多地摹仿古典作傢,脫離人民群眾,多少具有保守的傾向。蒙田的思想和活動,特別是他的哲理性散文,對現行政治制度和舊的信條采取徹底懷疑的態度,提倡享受生活的快樂。蒙田反映瞭後期人文主義者在動亂的時代裡反對盲目信仰、對客觀現實采取冷靜思索的態度和探求真理的精神。

  人文主義思潮傳入西班牙,正是專制王權同教會勾結的時期,因而遭到反動勢力的壓迫,傳播緩慢。西班牙早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都曾在意大利博洛尼亞“西班牙學院”研讀。他們在西班牙世俗學校中開設古典文化和意大利文學課程,在作品中批判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宣傳人文主義思想,為16世紀下半葉西班牙人文主義文學的繁榮作瞭準備。

  在德國,人文主義者反映出新興資產階級反對教會、爭取思想自由、否定中古文學傳統、建立民族文學的要求,並且在當時重大的宗教、政治問題上表現出鮮明的民主傾向。他們的代表人物有羅伊希林、出生於尼德蘭的埃拉斯穆斯和胡滕。

  英國的市民階級在14世紀已經興起,知識界、文化界同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有密切的聯系。人文主義新思想在喬叟的詩歌、故事集裡最早得到反映。15世紀,英國人文主義者成就不大,但他們大量翻譯介紹古希臘羅馬著作和意大利等當代作傢的作品,推動瞭以人文主義為思想內容的文學的發展。到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在詩歌、戲劇創作方面都出現瞭繁榮景象。人文主義思想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喜劇、悲劇裡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莎士比亞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歷史轉折時期的英國社會作瞭形象的深入的描畫,反映出人文主義理想同封建社會以至資本主義現實的尖銳沖突。

  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在歐洲流行瞭數百年之久。它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對封建主義、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發動的一場革命,是歐洲歷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人文主義運動表達瞭資產階級破除封建思想體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產力、建立新的生產關系的要求,反映出這個階級在它的上升時期開創新世界的革命朝氣和巨大的創造性。在這個運動中湧現出瞭一批“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他們對新的思想意識的傳播和歐洲政治學、史學、哲學、文學、藝術、文藝理論的發展,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對自然科學許多領域的發展作出瞭貢獻,奠定瞭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意大利達·芬奇、伽利略,波蘭哥白尼等)。在社會理論領域,第一次提出瞭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意大利康帕內拉,英國莫爾)。人文主義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瞭思想和輿論準備,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人文主義者在反對封建君權和神權時提出的人權口號,實質上又是資產階級要求的謀取自由競爭、奪取政治權力的口號。他們提倡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意味著肯定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合理性。他們批判教會、僧侶,但並不否定教皇和教會存在的必要性。人文主義者中的一些人脫離人民,蔑視群眾,有的人本身就是官吏、貴族或僧侶,同封建貴族、教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些人文主義哲學傢、科學傢也常常在唯物主義與經院哲學、唯心主義之間徘徊。凡此種種,都是人文主義作為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的不容忽視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