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作傢、戲劇傢。生於巴黎。他原是一個棄兒,由育嬰堂收養。兒童時代在街頭流浪。10歲時被送入教養院。成年後因行竊多次入獄。在獄中決心從事文藝創作。法國當代著名詩人科克托和著名作傢薩特十分欣賞他的文采,同情他的身世,幫助、提攜他成為作傢和戲劇傢。

  熱內在1940至1948年間,陸續發表4部長篇敘事散文(廣義的小說):《百花聖母》、《玫瑰花的奇跡》、《殯儀隊》和《勃來斯特的爭吵》。1949年他發表自傳《偷兒日記》,抒發瞭作為為棄兒的辛酸與怨憤心情。

  熱內的主要劇作是《女仆》(1947)、《陽臺》(1956)、《黑人》(1958)和《屏風》(1961)等。他贊賞東方戲劇。他心目中的戲劇模式是象征性的彌撒祭。在舞臺上宣場罪惡,並使之聖潔化,視惡為善,化黑暗為光明。他認為人在現實中遠不如在表象中來得真實,因此,通過折射表明人世間的一切皆為幻象和惡夢,全是謊言與騙局。《女仆》中的兩個女仆為瞭發泄對主人的仇恨,每逢主人外出時,輪流扮演主仆進行遊戲。《陽臺》中的劊子手和被告均為法官的鏡子中的人物。人人都在自己的幻象中享受高官厚祿和一帆風順的生活。《黑人》是表演戲中之戲,一群黑人演員表演在殖民制度下的王宮生活。這些戲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熱內所說的“被擯棄在生活之外的人”。

  熱內是荒誕派劇作傢,他的戲劇完全不註意情節與結構。戲劇對於他是強烈控訴社會現實的一種手段。他的作品語言簡練清晰,有古典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