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河北井陘一帶。據傳拉花起源於元朝,當時主要表現窮苦百姓反抗官府惡霸搶男霸女的情緒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在農村中,從元宵節開始,各村互相交換表演拉花,直到農曆正月底。這種舞蹈主要在村頭場院表演,夜間還要燃起篝火,班主(擔任指揮的老藝人)用小旗指揮,各村選出的男青年扮成男女角色在篝火前起舞。男角色動作中的“騎馬蹲襠甩肩”、“大小拉弓”等,剛勁有力、優雅大方;女角色動作中的“三點頭”、“別腿靠步”、“雁南飛”和反握扇別有風味。拉花節奏方整、、一頓一挫力量下沉,形成瞭獨特的韻律和風格。表演時男角色的服裝、帽子與古代蒙古族相似,女角色服裝與古代漢族相似;手執的道具有傘、扇、絹、包袱、太平板、霸王鞭和花瓶等。男角色臉上畫金色菊花,象征豐收;女角色臉上畫梅花,象征反抗精神。這種化裝直到1954年才有所改變。拉花的伴奏樂器以大管為主,配以小管、笙、雲鑼、小鼓、鏜子等;音樂古樸,曲目有《小二凡》、《春夏秋冬》、《雁南飛》、《爬山虎》、《蠟梅花》、《魔臺羅》等。

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