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音樂學傢、作曲傢、鋼琴傢。1877年2月25日生於維也納,1935年11月29日卒於劍橋。童年開始學音樂,17歲時已經成為有造詣的鋼琴傢和作曲傢。1895~1899年在海德爾堡和維也納大學進修自然科學和哲學,1900年在維也納獲化學博士學位,後移居柏林,受C.施通普夫的影響,專攻實驗心理學和音樂學,尤其是音響心理學。他是施通普夫在心理研究所的助手,1906~1933年任柏林音響檔案館館長。1917年兼任柏林大學教授。1933年納粹執政後因母親是猶太人人被免職,後逃往瑞士,不久移居紐約,在社會研究新學院任講師,因健康原因於1934年遷至倫敦。臨終前幾個月還在劍橋大學心理學實驗室進行搜集“原始”錄音工作。

  霍恩博斯特爾是比較音樂學創始人之一。他與施通普夫、O.亞伯拉罕共同規定瞭比較音樂學的基本任務,並應用音響學、心理學、生理學等科學方法來進行比較。他特別註意音體系的演變過程,強調必須研究全世界各民族的音樂,尤其是調式體系、旋律、節奏及樂器,才可掌握其基本規律以及相互影響交流的關系,為此,他錄有大量亞非拉音樂資料,系統地進行研究。單獨或與亞伯拉罕合作,發表100多篇學術著作和評論(其中有對日本、印度、阿拉伯、土耳其和非洲等各國音樂的研究)。他對於音樂感知的心理學問題、各國民間樂器的分類法、各種民族音樂中的多聲部特點等等,都有自己的見解,但他未能將自己的調查研究成果寫成綜合的著作,僅分散在大量論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