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相同的主部和幾個不同的插部交替出現而構成的樂曲。它有兩種基本的類型:單主題的和對比主題的。前者的各個插部是主部的展開,而後者的各個插部則是和主部相對比的新主題,插部相互之間又形成對比。但有些迴旋曲往往把兩種類型結合起來,其中一些插部是單主題的,而另一些插部則是對比主題的。迴旋曲起源於古代歐洲民間的輪舞歌曲,其中聯句(即插部)和疊句(即主部)交替出現,聯句的歌詞每次不同,而疊句的歌詞則每次相同。法國古老的詩歌形式“迴旋詩”和後世音樂上的迴旋曲在結構上極為相相似,實際上兩者同出一源。

  單主題回旋曲式在18世紀上半葉的法國作曲傢F.庫普蘭、J.-P.拉莫、J.當德裡厄、L.C.達坎等的作品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這種回旋曲大多是單一形象的標題性作品,具有纖細優雅的宮廷貴族沙龍藝術風格。單主題回旋曲式在結構上的特點是:主題比較短小,段落較多,少則5段(ABACA),多則7段(ABACADA)或9段(ABACADAEA);段落性比較強,沒有連接部和尾聲。

  18世紀後半葉的回旋曲,多半以對比主題為基礎,它適於表現形形色色的同性質的形象。歌唱性主題和舞蹈性主題的對比,活躍的舞蹈形象和安靜的舞蹈形象的對比,熱情洋溢的形象和優美抒情的形象的對比,是這種回旋曲中常見的對比類型。對比主題回旋曲在結構上的特點是:主題的規模較大;段落較少,通常包含5段(ABACA);各個插部(B、C)和主部(A)形成對比,互相之間也形成對比;主部再現時可以運用變奏或變形的手法;插部和主部之間常有連接部,並往往擴大到展開部的規模;曲終用尾聲作總結;有時主部及其再現之間,可以連續插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插部;除瞭主部多次再現外,同一插部有時可以出現兩次或兩次以上。

  組曲性的回旋曲,是19世紀以後出現的一種新型回旋曲。其中主部和各個插部形象的對比更為鮮明,並在速度、節拍、織體寫法和體裁特點上也形成對比。

  近代回旋曲常用作奏鳴曲、交響曲等套曲的終樂章或獨立器樂曲。聲樂作品也常采用回旋曲的形式,特別是歌劇中的詠嘆調,如W.A.莫紮特歌劇《費加羅的婚姻》中費加羅的詠嘆調。黃自的《旗正飄飄》、冼星海的《到敵人後方去》等是中國著名的聲樂回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