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音樂傢。人稱阿炳,江蘇無錫人。父名華清和,是無錫洞虛宮道觀偏殿雷尊殿的當傢道士,精於道教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阿炳從小受到父親的嚴格訓練,學會瞭演奏笛子、琵琶、二胡、鼓等樂器,15~16歲已成為無錫道教界一名出色的樂師。1918年左右,華清和去世,阿炳繼為雷尊殿當傢道士。這時他對民歌、戲曲等有著強烈的愛好和追求,拜瞭不少民間藝人為老師,學習、掌握瞭大量民間音樂,這對他以後創作特點及演奏風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約1928年,阿炳雙目失明,時人因稱其其為“瞎子阿炳”。由於社會動亂,道產亦變賣殆盡,阿炳開始瞭流浪賣藝生涯。他的大部分器樂作品出於這個時期。“九一八”、“一二八”事變後,在全國掀起的抗日救亡運動影響下,阿炳常常在無錫崇安寺等地演奏救亡歌曲,編唱時事新聞等。阿炳的流浪生活,使他大量接觸到江蘇南部的民歌小調、絲竹樂、鑼鼓樂、錫劇等,對他的創作提供瞭大量新鮮而生動的素材。但阿炳的創作不是這些民間音調的簡單組合,而是創造性地加以豐富、發展而有別於當時的民間音樂。他所創作的3首二胡曲:《寒春風曲》約成於20年代末,《聽松》約作於30年代初,《二泉映月》約作於30年代末。這些作品表達瞭阿炳對辛酸的現實生活的沉思,也寄托瞭阿炳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阿炳留下的3首琵琶曲,即《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和《龍船》。

  阿炳的二胡演奏細膩深刻,深樸蒼勁,多以短弓見長,滑音的演奏給旋律增添瞭獨特的韻味;在琵琶演奏上,他也有很深造詣,左手觸弦堅實、右手以大指開板為特點,氣質淳直、粗獷健朗。阿炳以自己的創作、演奏(包括編唱新曲)等,鮮明地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生活現實,表現瞭被壓迫階層在舊社會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

  阿炳創作與演奏的器樂曲數量較多,但大多已散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搶錄瞭他的3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輯有《阿炳曲集》(楊蔭瀏等編,萬葉書店1952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