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歌舞。又稱花鼓子、打花鼓、地花鼓、花鼓小鑼等。主要流行於安徽、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南宋吳自牧著《夢梁錄》中有臨安節日中百戲藝人表演花鼓的記載。明代傳奇《紅梅記》中有扮演安徽人打花鼓唱曲的情節;清代柯煜的《燕九竹枝詞》中有“小鼓花腔說鳳陽”之句。從這些記載中得知在元宵或其他節日,花鼓常與秧歌、花燈、採茶等一起表演。

  花鼓的表演形式通常是1男1女,男執鑼鑼,女背鼓,以鑼鼓伴奏,邊歌邊舞。

  花鼓的曲調是在當地小調和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流暢,節奏鮮明,富有歌唱性和舞蹈性。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花鼓調,各有不同的風格。

  安徽花鼓 以流行於鳳陽的最具代表性,亦稱鳳陽花鼓。歷史上鳳陽地區多災荒,農民們背井離鄉,以打花鼓唱曲為生。著名的《鳳陽花鼓》1曲,就是描寫明末農民反抗封建統治,“迎闖王,不納糧”的情景。歌詞7字8句,曲調為8句。唱完前4句,用小鑼小鼓間奏,再接唱後4句。曲調哀怨,感情淒切。安徽花鼓中,有的用兩根較長的鼓槌擊鼓,稱“雙條鼓”。《王三姐趕集》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歌舞曲目。

  山東花鼓 主要流行於聊城、淄博、蒼山等地。表演形式有1人邊擊鼓邊唱,有兩人邊擊鼓敲鑼邊唱。所唱歌詞為民間故事或一些風趣幽默的內容。聊城花鼓調一般是4句頭,每唱完1曲,用鑼鼓演奏過門。淄博的花鼓調唱完前3句插以鑼鼓間奏,唱完第4句以鑼鼓奏結尾。蒼山花鼓調往往在第4句采用高音的拖腔。山東花鼓調和山東民歌有相似之處,具有歡快活潑的特點。

  流行於禹城、樂陵、惠民等地的花鼓為男子背小鼓,鼓槌系長穗。表演時,舞者在旋轉跳躍時揮舞長穗,繞頭、背、腰、腿等部位以穗頭擊鼓。舞姿有“古樹盤根”、“蘇秦背劍”、“金雞獨立”等動作程式12套。舞姿矯健豪放,技巧性高。此舞經過專業舞蹈工作者的藝術加工,於1957年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獲金質獎。

  湖南、湖北花鼓 湖南花鼓主要流行於長沙、常德、嶽陽、瀏陽、益陽、寧鄉等地。湖北花鼓主要流行於天沔、襄陽、遠安、隨州等地。兩地的花鼓調有《十繡》、《銅錢歌》、《洗菜心》、《賣花調》、《繡荷包》、《戲牡丹調》等。有的曲調為上下兩句,有的是4句頭。一曲多詞,每唱完1段,以鑼鼓過門。有時也加入嗩吶,以表現熱烈歡快的氣氛。以1旦1醜表演的稱“單花鼓”,以1醜2旦表演的稱“雙花鼓”。單花鼓較為流行。

  陜西、山西花鼓 陜西花鼓主要流行於商洛、紫陽等地,又稱陜南花鼓。山西花鼓主要流行於沁縣、萬榮、聞喜等地,又叫晉南花鼓。兩地的花鼓調有《開門調》、《新春調》、《梳妝臺》、《九連環》等。曲調除瞭上下兩句和4句頭之外,商洛還有5句頭。沁縣花鼓還采用幾首曲調聯綴的形式,如《觀燈》中就采用瞭《十盞金燈》、《小觀燈》、《大觀燈》3曲。音樂抒情悠揚。

  在舞蹈上晉南花鼓分低鼓、高鼓和多鼓3種。低鼓的舞者扮成老漢,將鼓系於腰左,以騎馬蹲襠勢擊鼓,表現老當益壯、精神抖擻的氣概;高鼓舞者扮成武生,將鼓系於胸前;多鼓是把幾隻鼓系於頭、肩、腰、腿、膝等各處,以直立姿勢擊鼓,表現青年人朝氣蓬勃的精神。晉南花鼓講求擊鼓動作靈巧傳神,鼓點準確清脆。表演時,常有數名少女持小鑼穿插其間,陪襯表演,舞姿柔和優美,和打花鼓者剛健有力的舞姿形成對比,使舞蹈具有剛柔相濟的韻律。

  清代以來,花鼓逐漸增加故事情節,發展為對子戲。清《綴白裘》中的《花鼓》,是較典型的花鼓小戲。以後各地花鼓又吸收瞭民歌和戲曲唱腔,並在舞臺上表演,成為地方小戲之一,一般都冠之以地方名,以區別各地不同的花鼓戲,如湖南花鼓戲、湖北花鼓戲等。作為民間歌舞形式的花鼓,仍在民間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