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果剛

  舞蹈理論傢、編導。四川省壁山人。1939年參加八路軍。歷任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宣傳隊舞蹈隊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部隊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藝術劇院舞蹈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團長、藝術指導、顧問、中國人民民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舞蹈傢協會副主席等職。他長期從事部隊舞蹈的創作和領導工作,為部隊舞蹈專業隊伍的建立和發展、為軍事題材舞蹈作品的創作演出、為舞蹈理論的研究和建設都作出過貢獻。胡果剛參加創作和演出的舞蹈和舞劇有:《張治國》、《反攻戰鼓》、《練兵舞》、《進軍舞》、《母親在召喚》、《湘江北去》和《驕楊頌》等,其中《母親在召喚》獲部隊優秀文藝獎,《驕楊頌》獲第4屆全軍文藝會演創作和演出獎。他重視將馬列主義文藝理論應用於舞蹈藝術實踐,深入研究舞蹈藝術的規律,特別在軍事題材舞蹈的創作、表演方面,發表瞭不少講演和論文。其中重要的有《論戰士舞蹈》(1951)、《為表現我們時代的英姿》(1964)和《開掘舞蹈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1980)等。他還參加瞭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舞蹈創作;擔任瞭音樂舞蹈史詩《中國革命之歌》領導小組成員和舞蹈編導組組長等工作。1963年,胡果剛曾榮獲第3屆全軍文藝匯演“優秀技術指導獎”。

  他曾多次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出訪過蘇聯、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民主德國、奧地利、朝鮮等國。1954年,獲羅馬尼亞二級星勛章;1957年曾擔任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舞蹈評判委員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