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亨德爾

  英籍德國作曲傢,1685年2月23日生於德國哈雷,1759年4月14日卒於英國倫敦。他一生中在音樂創作上的重要成就都是在英國取得的。他的生平可分下列4個時期。

  哈雷時期(1685~1702) 市民傢庭出身的亨德爾從幼年就顯示出優異的音樂才能,9歲從音樂教師F.W.察霍學習,10歲即寫瞭1首三重奏鳴曲。並擅長演奏哈普西科德和管風琴。父親希望他將來從事法律工作,亨德爾於1702年入哈雷大學學習法律,但仍不放棄音樂創作和演奏。1個月後,他被聘為當地改革派教堂的風琴師,並在此教堂內教聲樂,指導聖樂團,為該團寫瞭大量的清唱劇。這些作品都沒有流傳下來。

  漢保時期(1703~1706) 1703年,察霍為瞭讓亨德爾開闊眼界,以求在音樂上取得更大成就,推薦他去當時德國的經濟文化中心漢堡,在R.凱澤爾所領導的漢堡歌劇院擔任第2小提琴手。在這裡他與作曲傢、歌唱傢和音樂理論傢J.馬特松結為好友,並在其幫助下寫瞭歌劇《阿爾米拉》(1705年上演)獲得很大成功。歌劇院的工作使他提高瞭音樂寫作能力。這期間他還寫瞭另外幾部歌劇,僅《阿爾米拉》最為成功,也隻有這份總譜被保存下來。在《阿爾米拉》中盡管可以看出凱澤爾和馬特松對他的影響,但已顯示出他的創作個性。亨德爾還寫瞭不少奏鳴曲和其他體裁的作品,其共同特點是曲調較弱而和聲對位的技巧較強。

  意大利時期(1706~1710) 亨德爾的音樂才能受到在漢堡訪問的意大利貴族美第奇的費迪南多親王的賞識,邀請他到佛羅倫薩去,亨德爾欣然接受瞭邀請。當時意大利是歐洲音樂文化高度發達的地方,不僅歌劇、清唱劇居於領先地位。而且也是許多重要的器樂體裁,如協奏曲、奏鳴曲的發源地。1706年秋亨德爾到達意大利,結識瞭A.斯卡拉蒂、D.斯卡拉蒂、A.科雷利、A.卡爾達拉等著名音樂傢,獲得許多教益。同時,亨德爾還從豐富的意大利民間音樂中吸取營養,對他以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亨德爾與D.斯卡拉蒂於奧托博尼宮的鍵盤樂器演奏競賽,在音樂史上被傳為美談。他兩人從此結下瞭親密友誼。1708年他寫的清唱劇《復活》上演時用瞭佈景,並在科雷利指導下用瞭45人的樂隊伴奏,實際上接近於一部歌劇的演出。同年,他的歌劇《阿格裡皮納》於威尼斯狂歡節時演出瞭27場,大獲成功。意大利之行對亨德爾的一生起瞭決定性的影響。如果說他初到意大利時還是一個不成熟的有音樂天才的青年,那麼他離開時已是具有完善技巧的作曲傢瞭。

  漢諾威—倫敦時期(1711~1759) 1710年經A.斯泰法尼的介紹,亨德爾去德國漢諾威擔任選侯的宮廷樂長。由於漢諾威選侯與英國王室的密切關系,到任不久即被聘赴英國。這時的英國,民族音樂正處於衰微之際,英國舞臺上流行的主要是意大利歌劇。亨德爾在英國的最初階段主要寫作意大利式的歌劇,以順應當時宮廷的藝術趣味和社會風尚,他在倫敦寫的第1部意大利式歌劇是《裡納爾多》(1711)。

  在英國的初期,亨德爾受到愛好音樂的柏林公爵的賞識,成為他的座上客。1713年,亨德爾向安妮女王獻瞭《祝壽頌歌》,由此得到瞭女王的特許讓他為慶祝《烏得勒支和約》譜寫感恩贊。通常這樣的榮譽是不會落在一個非英國籍的作曲傢頭上的。由於女王的賞識,亨德爾取得瞭英國“宮廷作曲傢”的位置。與此同時,亨德爾希望自已的音樂有更廣泛的聽眾,也常參加煤商T.佈裡頓舉辦的面向市民的經常性音樂會,他希望自己的音樂有更廣泛的聽眾。1714年,安妮女王逝世,漢諾威選侯入主英國,為喬治一世。亨德爾從此長期留在英國,並於1726年加入英國籍。他不僅進行創作、演奏,還經營歌劇演出事業。

  亨德爾在英國的音樂生涯,首先是從創作和上演意大利式歌劇開始。他一生創作瞭50部歌劇(其中有5部未上演、1部未寫完),其中的36部是在英國上演的。17世紀初期產生的意大利歌劇已傳遍歐洲各主要國傢,為各國宮廷貴族所喜愛。為瞭適應宮廷的口味,意大利歌劇也日漸以閹人歌手的炫技演唱和華麗的機關佈景來取悅觀眾,題材內容則多是千篇一律的古代神話,已經失去早期人文主義色彩。亨德爾的歌劇作品也未能完全脫離當時習俗,但在音樂的宏偉和深刻方面卻高出於他同時代的作曲傢。例如,他對自己歌劇中的人物性格均有深刻理解和生動的表現,並以豐富多變的音樂手段將他們描繪得栩栩如生。他的歌劇作品中比較重要的有《尤利烏斯·凱撒在埃及》(1724)、《塔麥拉諾》(1724)、《羅德林達》(1725)和《奧蘭多》(1733)等等。起初,亨德爾所寫的意大利歌劇在倫敦的音樂生活中占瞭主要地位。但是,隨著英國資產階級民族意識的抬頭,脫離英國民族欣賞習慣的意大利歌劇遭到愈來愈強烈的反對。1728年倫敦上演瞭一部具有英國民族風格的民謠歌劇《乞丐歌劇》,它是由詩人J.蓋伊編劇,J.C.佩普施編曲的。由於它的內容密切結合瞭現實生活,音樂又選用人民熟悉的民間歌謠曲調,因此獲得瞭轟動性的成功,使亨德爾的意大利歌劇受到沉重打擊。其後,亨德爾雖然作過幾次東山再起的努力,但都沒有成功。從40年代起,他的創作重心逐步地移到瞭清唱劇方面去。

亨德爾紀念碑(局部)

  亨德爾早在意大利期間,就創作瞭《復活》(1708)和《時間的勝利》(1708)等清唱劇。到40年代,他已嫻熟地掌握瞭德國的復調音樂技巧、意大利的流暢旋律和英國聖詠的優良傳統,加之他又有瞭創作幾十部歌劇的豐富經驗,因此他這一時期的清唱劇創作達到瞭很高的水平,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亨德爾的清唱劇不是一般的教堂音樂,而是氣象宏偉、富於戲劇性而又不失抒情色彩的大型音樂作品。他的清唱劇都是在劇場裡演出,題材大都選自《聖經》,少數選自古代傳說。例如有根據英國詩人J.彌爾頓的詩劇改編的《力士參孫》(1743),還有敘述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以色列人在埃及》(1739)等。其中都蘊含著被壓迫民族經過鬥爭取得解放的思想。又如歌詞取自《聖經》但並無連貫故事情節的《彌賽亞》(1742),表現瞭上帝派耶穌降生人世以至受難、復活、升天的過程,反映瞭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要求建立其“千年王國”的理想。1745~1746年,英國朝野掀起瞭反擊篡位者查理·愛德華的運動,亨德爾為此寫瞭清唱劇《猶大·馬加比》(1747),借古喻今,號召人民起來反抗侵略,反映瞭英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亨德爾的清唱劇符合瞭當時資產階級和市民的願望,受到瞭更為廣泛的歡迎,重新鞏固瞭他在英國音樂界的顯要地位。亨德爾一生所寫的23部清唱劇中,有19部是在英國演出的。

  亨德爾一生還寫瞭相當數量的器樂作品。在他為哈普西科德與管風琴寫的作品中,將德國的復調與和聲、意大利的主調風格、法國的節奏和裝飾音以及英國的樸素氣質完全熔於一爐。他的室內樂作品本來是可以向奏鳴曲形式發展的,他卻退向瞭組曲。但其精粹的部分仍很新穎鮮明,令人心曠神怡。他的管弦樂曲包括12首大協奏曲、歌劇、清唱劇的序曲以及《水上音樂》、《焰火音樂》等露天演奏的樂曲。亨德爾的序曲多是按J.-B.呂利創造的法國式序曲“慢、快、慢”的結構寫作的,但賦予瞭它們一種生動活潑的精神,使之面貌一新。早在1715年亨德爾為喬治一世巡遊泰晤士河寫瞭《水上音樂》,1749年為慶祝《艾克斯拉沙佩勒和約》的簽訂而舉行的焰火大會寫瞭《焰火音樂》,它用小號、法國號、雙簧管和大管等樂器組成的百人大樂隊演出,非常適於慶典的熱烈氣氛。亨德爾還經常給倫敦的沃克斯霍爾公園的露天音樂會寫作樂曲,並親自參加演奏。1759年4月6日,這位偉大的音樂傢不顧久病和雙目失明,仍然頑強地指揮瞭《彌賽亞》的演出,然後就臥床不起。於4月14日去世瞭。

  亨德爾是資產階級興起時期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傢,他的作品即使是宗教題材的,也都反映瞭這個階級旺盛的創業精神,具有較強的人民性和群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