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琴曲。根據漢代以來流傳的同名敘事詩譜曲。原詩一說為漢蔡琰所作,但《後漢書·蔡琰傳》中未見記載,故爭議甚大,未能定論。《胡笳十八拍》的“拍”字,今存見於《碣石調幽蘭》譜中,意為樂段間的休止,故“拍”可作段解。琴曲中稱“拍”者,唯有此曲。

  關於《胡笳十八拍》的音樂,六朝時已有《胡笳調》、《胡笳曲》流傳。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引南朝宋元嘉(424~453)時人張永《元嘉正聲技錄》所列曲目有“但曲”《大胡笳鳴》、《小胡笳笳鳴》,但曲為器樂合奏曲。唐人劉商有擬《胡笳十八拍》詩一首,其序曰:“……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後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董生指唐代琴傢董庭蘭,宋人朱長文《琴史》有傳:“董庭蘭,隴西人也,在開元、天寶間工於琴者也。天後時,鳳州參軍陳懷古善沈、祝二傢聲調,以胡笳擅名,懷古傳於庭蘭為之譜。”故知琴曲《胡笳十八拍》為唐人傳譜。唐宋以來,《胡笳十八拍》遂成為流傳甚廣的琴曲,琴書、琴譜多有著錄。現存明代以來琴譜百餘部,其中30餘部收有各種傳譜的《胡笳十八拍》。

  明朱權輯《神奇秘譜》收有董庭蘭傳譜的《大胡笳》、《小胡笳》,二曲不同。《大胡笳》十八拍,均有小標題;小標題取自劉商擬作《胡笳十八拍》的詩句。《小胡笳》6段,小標題取自原《胡笳十八拍》的詩意。琴歌《胡笳十八拍》始見於明徐時琪所輯《綠綺新聲》(1597)刊本琴譜,此譜後部散佚。今演唱之譜本來自明孫丕顯所輯《琴適》(1611年序)譜本。琴歌《胡笳十八拍》的音樂主題材料系取自《小胡笳》,二者當有淵源關系。

  琴曲《胡笳十八拍》的音樂帶有深沉的傾訴性,雖流於平鋪直敘,仍耐人尋味;琴歌《胡笳十八拍》始則深沉雋永,繼而慷慨悲歌,原詩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一首優秀的古代藝術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