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淮河兩岸,以懷遠、鳳臺最為盛行,形成不同風格的兩大派。花鼓燈起源說法不一,至少在明代永樂年間就已很流行瞭。每逢春節到元宵節,當地民間大鬧花燈會,都要跳花鼓燈。

  花鼓燈中扮女角的叫“蘭花”、“包頭”、“鑼上”;扮男角的叫“鼓架子”、“挎鼓”、“打鼓”。一般演出為傘頭(領舞)帶領“鼓架子”數人和“蘭花”數人或歌或舞,有時還演出歌舞劇。演出順序分為:①上燈場,為瞭打開場子招攬觀眾,由“鼓架子”頂著“蘭花花”繞場起舞,做出有較高難度的動作如“喜鵲登枝”、“白雁亮翅”、“童子拜觀音”等。②舞岔傘,有文傘武傘兩種。文傘中點蠟燭,似荷花瓣,執文傘者主要是領唱;武傘為領舞,稱傘頭,他要能獨舞,能指揮。③引場,傘頭引“鼓架子”和“蘭花”出場,象是邀請他們跳舞,又是向觀眾介紹表演者。④大場,又稱亂場,由傘頭領“鼓架子”和“蘭花”舞出各種隊形,如“串籬笆”、“滿天星”、“蛇蛻殼”等。⑤花場,又有單花場、雙花場之分,是由2人或3 人表演的情節舞蹈,如搶手巾,搶板凳等。⑥盤鼓,分為地盤鼓、中盤鼓和上盤鼓。上盤鼓技藝性最強,近似雜技中的疊羅漢,有“兩節杠”(“鼓架子”頂一層人)和“三節杠”(“鼓架子”頂兩層人),“三節杠”中最多可頂5~6個人,稱“垛排坊”。⑦後場,屬於小歌舞劇部分,曲調為山歌和地方小調形成的花鼓歌,如《賣貨郎》、《孟薑女》等。

花鼓燈

  “鼓架子”動作輕快靈活、剛勁矯健,各種架子及筋鬥、翻滾、跌撲等都有較高的技巧性。“蘭花”除練扇子功、手巾功外,因多系男扮女角,故腳上踩“墊子”(近似戲曲中的“寸子”),講究步法,要“溜得起、剎得住”,幹脆利落,具有獨特的風格。

  花鼓燈的音樂,俗稱鑼鼓點,除以三大件──花鼓、大鑼、大鈸為基礎外,還有小鈸和鏜鑼、二胡、三弦和琵琶等樂器伴奏,花鼓是指揮,所有樂器隨它煞音變點兒。鑼鼓點兒的變化和演員動作配合緊密,每個動作細節、節奏變化都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花鼓燈被舞蹈工作者整理加工,搬上舞臺,有些地區還用花鼓燈的形式演出較大型的歌舞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