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

  中國作曲傢、音樂教育傢。字今吾。曾用名四由。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生於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 日病逝於上海。父親黃洪培曾任川沙縣參議員,母親陸梅先是川沙開群女校的創辦人。黃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別喜愛愛唱歌。1916年小學畢業後,入北京清華學校讀書,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參加學校的童子軍笛鼓隊,在管樂隊中吹單簧管,在合唱隊中唱男高音,並學鋼琴、和聲。當時,他已選定瞭以音樂為終生職志。

  1924年,黃自從清華學校畢業後,公費留學美國。先進奧柏林學院攻讀心理學,1926年畢業,取得文學士學位。由於公費留學的期限未滿,遂再入奧柏林音樂學院專攻音樂理論作曲,兩年後轉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1929年畢業,取得音樂學士學位。他的畢業作品《懷舊》序曲,在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D.S.史密斯的指揮下,由音樂學院學生和新哈文交響樂隊合作演出,獲得好評。這是中國作曲傢所作的第1部交響音樂作品,也是美國交響樂隊演出的第1部中國作品。

  1929年6月,黃自在取道歐洲,遊歷瞭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國後,回到中國,先在滬江大學任教。翌年10月,改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教員兼教務主任,教授理論作曲組的幾乎全部專業課程,還擔任音樂史、音樂欣賞兩門公共必修課。他在音專的8年中,以其廣博的學識和認真負責、循循善誘的精神教學,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和崇敬,並對音樂理論作曲專業教學水平的提高,作出瞭卓越的貢獻。他十分關心普通音樂教育的發展,親自參與並主持瞭中學音樂教材的編訂工作,編印出版瞭中國當時質量最好的普通學校音樂教材《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1~6冊。此外,他還致力於社會音樂教育,除先後主編音專音樂藝文社《音樂雜志》和《新夜報·音樂周刊》外,還主持瞭音專師生的定期音樂廣播,並為電臺撰寫音樂廣播稿。這些活動,對於普及音樂知識、提高社會的音樂文化水準,都有積極意義。

  黃自的音樂創作以歌曲為主,多數歌曲作品采用韋翰章所作歌詞。其中較重要的作品都創作於1931~1937年間。“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發生後,黃自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帶領學生為東北義勇軍募捐演出,並在愛國熱情的激發下,寫瞭《抗敵歌》(1931)、《贈前敵將士》(何香凝詞,1932)、《九一八》(1933)、《旗正飄飄》(1933)、《睡獅》(1935)、《熱血歌》(1937)等歌曲。其中,《抗敵歌》表現一呼百應的抗日要求;《旗正飄飄》表現悲壯激昂的愛國熱情,兩者都用雄健的進行曲節奏,以主調為主並靈活運用復調技巧的聲部寫作,以及層次分明、渾然一體的曲式結構,顯示出蓬勃的氣勢和排山倒海的力量。這兩首作品均收入黃自所編《愛國合唱歌集》(商務印書館,1934),它們不僅是黃自的代表作,也屬於“五四”以來優秀作品之列。

  黃自在1932~1933年間所作清唱劇《長恨歌》,內容取材於白居易的同名長詩,並參照瞭洪昇所作傳奇《長生殿》。這部清唱劇同它所據原作一樣,一方面對統治者的腐敗政治意含諷刺,另一方面則把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宮闈艷史美化為人間的愛情悲劇。作者原計劃寫10個樂章,但隻完成瞭7個樂章,依次抒寫瞭驪宮的歌舞、愛情的盟誓、邊關的報警、軍士的怨憤、臨死的訣別、幻想的仙境和無邊的哀思,包括《長恨歌》故事的主要場面。沒有完成的隻是原計劃中的男女主人公的3個獨唱段落。在已完成的7個樂章中,《七月七日長生殿》是1首充滿詩情畫意的愛情二重唱,把“風入梧桐葉有聲”的“景語”(宮女的三部合唱)和山盟海誓的“情語”融為一體。《漁陽鼙鼓動地來》是1首沉鬱激憤的男聲合唱曲,《山在虛無縹緲間》則是1首氣韻生動的女聲三部合唱。作者以民族風格的音調和調式、弱進行為主的色彩和聲加以輕盈淡雅的配器,勾劃出一幅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境。這部清唱劇,於1933年11月在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學生音樂會上作為一部完整的作品首次演出。

  黃自的抒情歌曲,善於用精煉的音樂語言表現詩的意境,內容上和形式上都和詩歌結合得非常妥貼。他生前出版的獨唱歌集《春思曲》(商務印書館,1933),包括《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願》,都是黃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前兩首情景交融,象色調鮮明的彩繪;《玫瑰三願》則直抒胸臆,象一幅素筆勾勒的白描。在《玫瑰三願》中,鋼琴對旋律隻是起襯托作用,而《思鄉》和《春思曲》中的某些意境,都是由鋼琴用造型手法(如春雨瀟瀟、柳絲輕拂和杜鵑啼聲的描繪)與和聲手法(如描寫“陌頭楊柳,分色上簾邊”的色彩性轉調)表現出來的。

  黃自歌曲中的旋律與詩歌語言配合非常緊密,尤其註意旋律和歌詞的聲調的配合,註重旋律在表情達意方面所起的作用,甚至使用“字句描繪”的手法來強調旋律的表現力。如《春思曲》用降半音和減七和弦來表現“應是梨渦淺”的“淺”字,《長恨歌》的《六軍不發無奈何》中用升半音和增音程來表現“迢迢蜀道長”的“長”字。

  黃自自幼愛讀古典詩歌,他用唐宋詩詞譜瞭《花非花》(白居易)、《峨嵋山月歌》(李白)、《點絳唇·賦登樓》(王灼)、《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蘇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辛棄疾)等曲。根據詩詞的內容,以音樂描寫瞭不同的意境。《點絳唇》和《南鄉子》是慷慨沉雄之作,開闊的旋律上下跌宕,表現出雄渾的氣勢;《花非花》和《卜算子》則用輕描淡寫的筆觸,通過柔和的抒情性旋律和色彩性和聲,表現出恬淡悠遠的境界。

  1933~1935年黃自還寫瞭28 首學生歌曲;1935年,又為聯華影片公司的故事片《天倫》作瞭主題歌《天倫歌》,均曾在青年學生中廣泛流傳。此外,他還寫瞭15首兒童歌曲,其中《養蠶》和《牛》曾署名“不平作曲”,發表於1938年出版的《音樂月刊》。

  黃自的交響音樂作品隻寫瞭《懷舊》和《都市風光幻想曲》兩部。《懷舊》為悼念他早逝的女友胡永馥而作,音樂語言繼承瞭19世紀中葉歐洲浪漫樂派傳統,是1首抒情性的序曲,深情流露,真摯動人;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顯示瞭他的創作個性和風格特點。《都市風光幻想曲》是1935年為電通公司的影片《都市風光》所作的片頭音樂。影片內容揭露瞭帝國主義者在上海的殖民統治罪惡。這首幻想曲是按照電影畫面即景配樂的,從中也可以窺見他多方面的創作才華和駕馭大型樂隊的配器素養。

  黃自對復調音樂的寫作也頗見功力。他所寫的《卡農歌》(二部輪唱)和《淮南民謠》(二部賦格),格律嚴謹,曲調淳樸自然。在《抗敵歌》、《旗正飄飄》和清唱劇《長恨歌》的幾首合唱曲中,復調手法的運用,都有很好的效果。在《佛曲》和《山在虛無縹緲間》中,對民族調式的復調寫作,作瞭創造性的探索,尤有參考價值。

  黃自對理論研究和著述,以音樂史、音樂欣賞與和聲學為主要內容。1929年他寫瞭《西洋音樂進化史的鳥瞰》一文。1934年寫《勃拉姆斯》一文,是他對這位德國作曲傢進行專題研究的力作。在生命的最後兩年,黃自潛心於《西洋音樂史》、《和聲學》和《中國之古樂》3部專著的寫作。為寫作《西洋音樂史》輯錄的史料達2萬餘件。並編訂瞭世界史、中國史和音樂史的對照年表(至15世紀)、重要音樂傢的生卒年表和中外參考書目。但初稿僅僅寫完瞭6章(“緒論”至“復調音樂之全盛”)。《和聲學》一書已寫完的初稿共38講,未經出版。這部書稿是黃自多年教學實踐的結晶,是一本歐洲體系的傳統和聲學,但書稿中已經註意到和聲理論與創作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也總結瞭民歌體旋律配置和聲的特殊規律,以及中國作曲傢為民族音調配置和聲的一些經驗。他為寫作《中國之古樂》一書,輯錄史料500餘頁,並從周、秦至唐、宋的重要文學作品中選輯瞭有關樂論的文字約200條,題作《中國人心中之音樂》。

  黃自逝世後,他創作的《抗敵歌》等6首歌曲的演唱實況,曾由重慶中央電影攝影廠拍攝成電影《黃自教授遺作選集》。1956年全國第1屆音樂周曾演出黃自的《懷舊》序曲,1958年和1978年,北京、上海等地曾舉行黃自逝世20周年和40周年的紀念活動。黃自遺作已出版的有:《長恨歌》、《黃自獨唱歌曲選》、《懷舊曲》、《黃自歌曲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