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之一。要求教學既有科學性,又有思想性,把兩者結合起來。科學性,指教學給予學生的應是反映客觀真理的知識;教學要反映當代最新科學成就;有時為瞭青年和少年易於接受要加以通俗化,但不能因此有損知識的科學性。思想性,指教學要體現社會主義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精神,防止資產階級和其他剝削階級腐朽思想對學生的侵蝕。

  教學過程的內在規律性之一,就是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在傳授和學習一定知識的同時,總有某種思想、、觀點、道德精神影響學生。德國教育傢J.F.赫爾巴特從理論上明確地表述瞭這個規律。他說:“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同時認為,不是所有的教學都對學生有很好的教育意義。歷史上剝削階級無不從各自的政治目的出發利用這一規律,通過教學向學生施加本階級的政治思想、世界觀和道德影響。例如,孔丘主張:“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唐朝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宋朝周敦頤提出“文以載道”。這些都對教學理論和實踐發生瞭很大影響。近代一些先進的思想傢和教育傢曾積極倡導科學教育,主張通過科學教育增長人的智慧,使人擺脫愚昧和宗教迷信,培養高尚的思想感情。但由於歷史、階級和世界觀的各種局限,這些主張在以往任何時代都是不可能很好地實現的。隻有社會主義社會學校的教學,才有可能把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

  使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根本保證,在於在全部教學過程中貫徹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去編選教材,設計和組織教學過程,正確揭示客觀事物的規律,使學生掌握真理性的知識和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奠定共產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教學中的思想教育是同知識教育有機結合的。在教學中,知識的學習活動總是寓有一定的思想觀點;而形成一定的思想觀點也不能脫離知識的學習活動。科學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真正的科學知識是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和它的運動規律的。掌握科學知識,不僅可以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事物,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正確的觀點和信念。因此,教師深入鉆研和闡述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固有的思想內容和科學內容,是在教學中貫徹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原則的主要環節。在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有賴於教師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水平、道德修養和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