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康得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傢。1740年入柯尼斯堡大學讀書。1746年起,因生活所迫曾任傢庭教師多年,1755年得碩士學位,留母校任自然科學講師;1770年升任哲學教授;1781年發表其主要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始創德國古典唯心主主義哲學;1776、1780、1783、1796年4次承擔教育學講座;1797年退休;1803年由其學生F.T.林克就其講稿整編為《康德論教育》一書發表。康德的哲學和教育思想,對後世都有很大的影響。

  康德生活在歐洲由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時代。他的哲學思想反映瞭當時德國資產階級向往革命,而又怯懦的兩面性和妥協性。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學裡審查瞭理性,探究瞭道德本質,充分肯定瞭個人價值。他力圖通過教育,實現他的哲學思想,改造人類社會。康德認為,人的所有自然稟賦都有待於發展,才能生存,因此“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他認為,人應是自由的,但“在自由意志的運用與對必要管束的服從之間進行調節,是教育的最難課題”。他認為教育的任務是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教育的最終目的,則是使人人都成為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成。

  為此,康德把16歲以前兒童的全部教育分為體育、智育、德育三個方面;從初生起,依序進行。16歲以後學習各種專業知識技能,但這已不在康德這裡所說的教育的范圍以內。

  康德所謂體育是廣義的,包括保育、管束和教化。他主張嬰兒的保育,應完全順乎自然。從幼兒開始,則需加以管束,防止兒童把自由發展成任性,可以適當地使用體罰。但他認為教化是積極的措施,主要靠遊戲幫助兒童掌握各種器官的運用,鍛煉體力、技巧、信心和膽量。遊戲之外還要及早教兒童勞動。勞動不僅能鍛煉器官,更重要的是帶有目的性,強制性,具有培養道德習慣的作用,能為日後的事業心打下基礎。

  在康德看來,智育的重要,不在於增添知識,而是訓練心理功能。這在體育的教化階段就已開始瞭。心理功能分低高兩級。低級心理功能包括感覺、想象、記憶、註意等等。記憶力是心智發展的基礎,要及早訓練,但不可死記,要以感覺(如利用實物或畫圖)和理解幫助記憶。高級心理功能即邏輯思維活動,包括理解、判斷和推理。他主張以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啟導兒童“洞見原理之所在”。康德還把實踐引進到智育方法中來。例如學地理,便要學繪地圖,學瞭文法規則,須要作造句練習。德國古典哲學所發展瞭的主觀能動性原理,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瞭生動的體現。

  康德認為10歲兒童就能開始作道德判斷。道德的內容主要是:①義務心,②正直,③友愛。義務心是道德的根本,最為重要,它是對道德自覺自願的服從。他認為受過管束的幼兒遵守規矩,雖然也是服從,但那是趨利避害的結果,還談不上道德,隻有為履行義務而服從道德規范才是道德。康德在道德問題上是動機論者,認為隻要是善行即使帶來有害的後果,也在所不惜。對於惡行,他認為用體罰或物質懲處無助於義務心的培養,最好是利用兒童本有的羞惡之心,使之受良心的譴責。他所說的良心就是上帝的聲音。康德把宗教教育當成德育的一部分,實質上是給兒童請出一位上帝來確保善有善報。

  康德對人類進步和教育功能懷有極大信心,認為教育是人類一代一代的無窮事業,通過實驗,教育措施會逐步改善,實施教育的人本身也會隨著逐步提高,總有一天會實現自己的崇高目標。因此,康德十分重視當時J.B.巴澤多在德紹泛愛學校的教育實驗(見泛愛主義教育)。

  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康德主張的教育具有倫理的理性主義特點,氣氛嚴峻。同時,由於他深受J.-J.盧梭的《愛彌兒》一書的影響,重視兒童身心發展,又含有明顯的自然主義因素。這兩個互相對立的方面,在康德的教育思想中是辯證地結合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