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又名老調梆子。流行於河北省保定、滄州、衡水、石傢莊等地區。清初,這一帶農村舉辦民間花會時,在“小車會”、“旱船”等節目裏多傳唱一種“河西調”,俗稱“娃娃”,即元、明以來俗曲中之〔耍孩兒〕。其結構為8句一段的曲牌形式。句式為3句、3句、2句的“三三二”段體,演唱時可根據情節的需要,在曲牌中間部分插入上下句反復的句式。老調的唱腔,最初是在河西調的基礎上變化產生的,並受到當地高腔以及說唱藝術的影響,形成戲曲雛型。後又吸收和借鑒山陝梆子,發展成為獨立的板板式變化體唱腔結構體制的戲曲劇種。早期演出劇目以生、凈戲為主,如《山海關》、《反雲南》、《高平關》、《下河東》、《下邊庭》、《康熙訪山東》等。生、凈分行不分腔,都由老生扮演,同唱老生調,俗稱為“老調”。又因采用棗木梆子擊節,故又稱老調梆子。老調形成之後,一直與演生、旦戲見長的絲弦合班演出,藝人也兼唱兩種聲腔,群眾稱它們為“老調絲弦”。

  清光緒年間至抗日戰爭之前,是老調劇種較為發達的時期。著名戲班有韓大倉班、高老壽班。著名藝人先後有韓大倉(霸州紅)、周福才、張貴良(小蓮花)、張連明、劉殿甲、張文海等,有的到過北京、天津、張傢口、沈陽、哈爾濱等地演出。老生周福才,在名鼓師白壯、名琴師白強的協助下,革新演唱藝術,吸收並融化西河大鼓和河北梆子的唱腔,從原來生、凈不分的老調唱腔中,創造出新的老生唱腔,不僅促成生、凈分腔的變化,而且豐富瞭老生唱腔的表現力。同時,他學習瞭河北梆子《調寇》、昆曲《湖心寺》、京劇《雙獅圖》等劇目的身段和技藝,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之後,老調分成兩大流派,周福才等經常活動於保定地區東北部,以演出《調寇》、《臨潼山》等文老生戲為主,註重唱功和做功,質樸抒情,善於刻畫人物,稱東路。蕭寬玉(杠子紅)等,經常活動於保定地區西南部,以演《下河東》、《太平城》等文武老生戲見長,註重靠架和武打,唱腔挺拔,動作豪放,稱西路。老調常用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撥子、起腔、亂導板等。伴奏樂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笛、嗩吶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老調日趨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成立瞭河北省定縣、正定、高陽、安國、阜平縣專業劇團。50年代,有以專唱老調或專唱絲弦的劇團出現,結束瞭老調、絲弦合班演戲的狀況。1959年組成保定地區老調劇團,並培養出第一代女演員,使旦行的劇目和表演有瞭相應的發展。代表劇目有《調寇》、《潘楊訟》、《忠烈千秋》、《下河東》、《國公圖》、《楊金花奪印》等,也演出過《袁天成革命》、《母女倆》、《紅燈記》等現代戲。其中《潘楊訟》、《忠烈千秋》已攝制成影片。名演員有崔澄田、劉守謙、馬建章、王貫英、周淑琴、辛秋花等。

《潘楊訟》劇照(崔澄田飾潘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