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曲種。流行於甘肅蘭州地區。近代學者一般認為蘭州鼓子淵源於宋代的鼓子詞,後來又受到元明戲曲藝術的影響。據藝人相傳,甘肅農村流傳的古老的“送秧歌”,多唱鼓子曲牌〔打棗歌〕、〔切調〕等。後來發展為兩種不同的演出形式:一種是受瞭陝西眉戶早期亦歌亦舞演出形式的影響,成為蘭州小曲;一種偏重清唱,形成蘭州鼓子。清末曾與北京的八角鼓在藝術上進行過交流,也受到一些影響。蘭州鼓子的音樂結構屬於曲牌聯套體。包括引子、套曲、尾聲3部分。引子稱〔鼓子頭〕,尾聲稱〔鼓子尾〕,有時時也用其他曲牌作為引子、尾聲。套曲中常用曲牌有〔坡兒下〕、〔羅江怨〕、〔邊關調〕等40餘支,另有〔賦子〕、雜調等50餘支。有一些小段則隻用一個曲牌演唱。演唱時采取坐唱形式,伴奏以三弦為主,輔以揚琴、琵琶、月琴、胡琴、簫、笛等,另以小月鼓擊節。長期以來,多為業餘愛好者演唱,職業藝人很少。蘭州鼓子的曲目,近年來搜集到的已超過1000種,內容極為廣泛,涉及歷史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詠贊景物、喜慶祝頌之類。主要有閨情曲、英雄曲兩類。前者如《別後心傷》、《拷紅》、《鶯鶯餞行》、《獨占花魁》等,曲詞重詞藻的雕飾。後者如《武松打虎》、《林沖夜奔》、《延慶打擂》等,曲詞通俗流暢,具有民間說唱文學風格。另外還有些反映消極出世思想的,如《紅塵參透》、《漁樵問答》等,當是出於封建文人之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革瞭曲調,也編演過一些新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