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培根

  英國哲學傢、作傢。出身官僚傢庭。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勳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後傢居著述。1626年冬由於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他自稱“以天下全部學問為己任”,企圖“將全部科學、技術和人類的一切知識全面重建”,並為此計劃寫一套大書,總名《偉大的復興》,雖然隻完成1、2兩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響。例如他在用拉丁文寫的《新工具》(1620)一書中提出的“四假相說”,有力地揭露瞭中古經院哲學的主觀、片面、語詞混亂和盲目崇拜傳統權威等弊病,為英國經驗論哲學的興起掃除障礙。他強調通過實驗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獲得知識,並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因此馬克思稱他為“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此外,培根還寫瞭法律著作、歷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22)、幻想遊記《新大西島》(1626)和58篇短文組成的《隨筆》。

  《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於1597年,隻包含10篇極短的摘記式文章;經過1612年、1625年兩次增補擴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卻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個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傢和政治活動傢,他在書中寫瞭對世傢子弟的“社會的與道德的勸言”(這是書的副標題),內容涉及哲學思想(如《真理》、《死亡》),倫理探討(如《忌》、《愛》、《利己的聰明》),做官秘決(如《高位》、《黨爭》),處世之道(如《友誼》、《詭詐》),治傢準則(如《父母與子女》、《婚嫁與單身》)等,還包括瞭對若幹具體問題的建議(如《讀書》、《旅行》、《營造》、《娛樂》),也不乏對藝術和大自然的欣賞(如《美》、《庭園》)。

  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迭出,例如:“善擇時即省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順境易見劣性,逆境易見德性。”“一切騰達,無不須循小梯盤旋而上。”“聲名猶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這些話充滿成熟的人生經驗,而寫法則務求清楚達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當,但都來自實際。培根的文章也寫得富於詩意。詩人雪萊讀瞭他的隨筆《死亡》篇以後,曾贊嘆說:“培根勛爵是一個詩人。”(《詩之辯護》)

  英國本無隨筆,由於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國植根,後來寫隨筆的名傢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一,對此培根有開創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