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劇中人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大體分冠、盔、巾、帽4類。冠,多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為武職人員所戴;巾,多為軟體,屬於便服;帽類最雜,自皇帽至草帽,有硬有軟,名目繁多。但這種分類是相對的,不少冠帽有不同的叫法,如紫金冠也叫太子盔。除以上4類外,還有各種大小附件,如額子、駙馬套翅、翎子、狐尾、面牌、茨菇葉、鏟刀頭等,多與盔頭配合戴用,有的也可以單用。盔頭的製作,軟體多為緞製品,有花有素;硬體除紗帽、相貂外,多以紙版、鐵紗做成硬胎,分前後兩扇,飾以金、銀銀、翠羽(或貼藍綢)、珠子、絨球等。它們與戲衣一樣註重裝飾,但其裝飾的繁簡,時有變化,各劇種之間也互有異同。據有經驗的盔頭藝人講,傳統的盔頭,包括各種大小附件,約有300 種。目前舞臺上常用的盔頭主要有以下各種:

  皇帽 一作王帽,又稱唐帽或堂帽。帽形微圓,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黑地飾以龍紋。頂端有黃色大絨球兩個,旁綴珠子。左右各掛黃色大穗。為皇帝專用的禮帽。

皇帽

  草王盔 與皇帽基本相同,不同處在於:①皇帽為黑地,草王盔為金地;②草王盔上的龍紋比皇帽略少;③皇帽不插翎子,草王盔可以插翎子,但不掛大穗。多用於非正統的稱王稱霸者。

  平天冠 冠頂為一長方形平板,前後垂旒,左右掛大穗。多用於天堂與地獄的統治者,如玉皇大帝、閻王等;皇帝用得很少,隻有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等幾人。另有女平天冠,略小,武則天用。

平天冠

  皇巾 或稱帝巾。黃緞制成,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多為皇帝生病時戴。

  九龍冠 由皇巾加以紋飾而成,上有9龍,故名。正中有一個大絨球,左右掛穗。為皇帝便裝時戴。

  紫金冠 又名太子盔。前扇為額子,後扇在圓形頭盔頂上加多子頭(一作垛子頭)。左右掛長穗,背後掛一排短穗(叫做“後遮根”)。以銀色為多,亦有金色的。多用於王子及年少將領。

紫金冠

  鳳冠 形如摺扇的扇面。以玲瓏的點翠立鳳為主要裝飾。鳳嘴銜有珠串,中間短、兩側長。左右掛排子穗,背後掛一排短穗。皇後用的鳳冠掛黃色絲穗,其他貴婦或新婦可掛粉紅色或各色絲穗。另有老旦鳳冠,金色,較小。

鳳冠

  過翹 一作過橋。半圓形,戴於頭頂。有大小之分,紋飾有繁有簡。小過翹,綴有絨球、穗子,為宮女用。大過翹,飾有點翠立鳳或珠鳳,旁掛排子穗或花籃穗,可供王妃、公主用,又稱半鳳冠。

過橋

  侯帽 平頂方形,兩旁有微微上翹的寬翅掩著雙耳,故梆子班稱為“耳不聞”。有的侯帽翅子翹得高些,並綴以風毛穗。分金、銀色兩種,為封侯者所戴。握有兵權者,頂端加戟頭,稱為臺頂。

臺頂

  相貂 又稱相紗。帽形近方,前低後高,左右插長翅,純黑色,為宰相專用。另有花相貂,緞面繡花,有香色、古銅色、紫色幾種,為老年宰相所用。

素相貂

花相貂

龍相貂

  汾陽帽 俗稱“文陽”。外形與相貂基本相同,金地龍紋,綴有絨球和珠子,兩旁為金色如意翅,用於權勢顯赫的宰輔。

汾陽帽

  紮鐙 一作踏蹬。帽形近方,前低後高,背後有朝天翅一對。舊時隻有黑色的,稱鐵幞頭。後又發展出金、銀色兩種,上加絨球和珠子。在近世戲箱中,汾陽帽去如意翅即為金紮鐙,一物兩用。汾陽帽屬於文扮,紮鐙屬於武扮。

紮鐙

  相巾 方形,正面綴有白玉一塊,背後有一對朝天翅,為宰相便裝時戴。

相巾

  紗帽 帽形微圓,前低後高,純黑色,兩旁插方翅,為生腳扮演的文官所用。另有尖翅紗帽,為凈腳扮文官用。圓翅紗帽(昆班稱為“矮圍”)為醜腳扮文官用。還有一種桃葉翅紗帽,稱學士帽,如《醉寫》中的李白所戴。

方翅紗帽

尖翅紗帽

圓翅紗帽

駙馬套翅紗帽

  帥盔 形如覆鐘,頂端有戟頭和紅纓,背後有小披風(稱後兜)。用時前面加大額子。分金、銀色兩種,為主帥專用。另有老旦帥盔,是在老旦鳳冠的基礎上加戟頭、後兜,如掛帥出征的佘太君所戴。

帥盔

  罐子盔 形似帥盔而簡化,不帶額子,有後兜,多為禦林軍所用。

  紮巾 有軟、硬之分。軟紮巾,緞制繡花,前圓形,後有一板豎起(內以鐵絲為骨),飾有大火焰(即絨球架子),多為武士所用。用時或加面牌,或加額子。另有紮巾盔硬胎,為武將所用。

紮巾

  夫子盔 實為紮巾盔的進一步裝飾化。其額子兩邊的掛耳(又名耳輪)及後兜均特大,兩旁掛大穗、飄帶,頂部大火焰的兩側還綴以珠須,以壯觀瞻。綠夫子盔為關羽專用;另有白夫子盔,嶽飛等人用。

夫子盔

  倒纓盔 盔後垂紅纓一束為其特征,為武將所戴。

倒纓盔

  八面威 實由倒纓盔增飾而來。上有八角形寬簷,為大將所戴。

  中軍盔 圓形,似一覆盆,金色,為中軍專用。

  另有荷葉盔、獅子盔、虎頭盔、蝴蝶盔等,為男、女武將所戴。

  文生巾 緞制,有花繡,自帽頂至兩側有如意頭硬邊作為裝飾,背後垂有飄帶兩根。

文生巾

  武生巾 與文生巾同,隻是沒有飄帶,而在兩邊掛穗子,頂部綴有小火焰(紅綢所結)。

  高方巾 黑緞制成,頗似舊式斜坡形屋頂,綴有白玉一塊,多為窮生所用。

  解元巾 或稱學士巾,緞制,有花繡,前低後高,兩旁有如意形軟翅,為已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

解元巾

  荷葉巾 頂方,上有簷,似荷葉覆蓋,以綠緞繡花者為多,醜扮文人用。

荷葉巾

  棒槌巾 緞制繡花,前低後高,背後有桃葉形小翅一對,可以搖動,為惡少所用。

棒槌巾

  員外巾 斜方形,緞制,多繡壽字紋,背後垂軟翼兩片,並有飄帶,為鄉紳、員外等所戴。

員外巾

  八卦巾 帽形與高方巾相似,上繡八卦、太極圖,背後有飄帶兩根,為有道術的人所用。

八卦巾

  氈帽 氈制,帽高而窄,略向前折,頂端為小須一片,有藍、白等色,為勞動者所用。另有紅色氈帽,為衙役所戴。

  鴨尾巾 由氈帽演化而來,氈制改為緞制,頂部小須放大,形如鴨尾,故名。正面綴白玉一塊,為店主所戴。許仙戴的鴨尾巾,略小,月白色,又稱許仙巾。又有硬花鴨尾巾,綴有絨球、珠子,用於某些江湖人物,如《壁蠟廟》的褚彪。

  沿氈帽 一作煙氈帽。平頂闊沿,為老軍、更夫等用。

中軍盔

  韃帽 一作大帽。由沿氈帽加以紋飾而成。黃緞制,飾以雙龍,故又稱雙龍韃帽。頂部有一大絨球,旁有珠子、小絨球,背後有短穗、飄帶,為皇帝、大臣微服出行時所戴,亦為番邦大將所用。

雙龍韃帽

  羅帽 有軟、硬、花、素之分。羅帽的基本樣式是:帽身較高,有6棱,頂端有圓球。軟羅帽可折合,硬羅帽挺直。素羅帽多為傢院等下層人物用。花羅帽有花繡,其硬者四周遍綴絨球,多為江湖俠客一流人物用。

硬花羅帽

  太監帽 帽頂近圓,綴一絨球,後沿高出帽頂。原為黑色,後加紋飾,分金、銀色兩種,綴以珠子、穗子。一般金、銀色為大太監用,黑色為小太監用。

小太監帽

大太監帽

  大葉巾 又名大板巾。巾後有大板披風,旁有飄帶,為旗牌、校尉用。

  皂隸帽 長方形,黑色,正面繡壽字紋,一側插孔雀翎,為皂隸專用。

皂隸帽

  鬃帽 用馬尾編成,形如蟋蟀罩,黑色。近世又有硬花鬃帽,四周遍綴絨球、珠子。為凈、醜所扮的綠林人物所戴。

  草帽圈 草帽有圈而無頂,也有綢面花繡的,扮漁民、樵夫用。

  漁婆罩 似草帽圈而小,綢制,四周綴以風毛穗或小珠串,正中有一絨球,為村姑、漁女用。虞姬亦用,故又名虞姬罩。

  風帽 尖頂,下端披在肩上,以禦風寒。黃色者為皇帝所戴,又有紅、黑等色。女風帽有花繡。

風帽

  額子 半圓形,飾有珠子、絨球,正中有面牌,兩端有掛耳。額子分大小,紋飾有繁簡。最簡單的小額子,又名一字額子,為校尉、劊子手用。一般大額子的絨球有兩層,為大將所用。額子可與帥盔、紮巾、多子頭等合用,也可以單用,如三國戲中的許褚,前面是大額子,後面是黑蓬頭。

額子

  七星額子 有大絨球兩層,每層7個,故名。為女將所用。

七星額子

  駙馬套翅 半圓形,飾有珠子、絨球,兩端有大穗,用時套在紗帽上,為駙馬專用。

  翎子 即雉尾。成對插於盔頭兩側,用於番王、番將、山大王和妖精。少數青年將領亦用,作為美飾。劊子手用時,隻插單翎,且較短。

  狐尾 一般以兔毛做成,成對掛於冠後。多用於番王、番將。

  面牌 又名正容,額前的裝飾物。圓形,或嵌小圓鏡,或飾壽字紋,上有一大絨球。原為冠盔上的裝飾,也可單用,如戰敗之將,戴甩發,前插一面牌。

  茨菇葉 額前的裝飾物。以鐵絲為骨,糊以黑綢,形似茨菇葉。旦腳的有粉紅、翠綠等色。可與羅帽、漁婆罩等配合使用,亦可單用。是武角色的美飾。

  鏟刀頭 額前的裝飾物,多為土黃色,形似鏟刀。用於老年武角色。鏟刀頭和茨菇葉都是帶子結紐的誇張化、裝飾化。

  近30年來,在新編歷史劇的演出中,不斷有新式盔頭出現。或者在傳統盔頭上加以變化,或者依據歷史資料加以創制。因此戲曲的盔頭必將日益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