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劇種。又名萊蕪謳。流行於山東中部萊蕪、泰安、新泰一帶。包含梆子與徽調兩種聲腔。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後,徽班經運河進入山東,由濟寧沿驛道流入泰安一帶。泰安縣夏張鎮的老陽春班,就是早期定居在山東的徽班之一。其後,流行於山東汶上一帶的梆子腔,因在泰山廟會等活動中,得與徽班接觸,互相影響,逐漸結合;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的科班小陽春班,就同時傳授徽調與梆子兩種聲腔。此後陸續成立瞭十幾個科班,造就瞭近400名職業藝人。後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改以演唱唱梆子腔為主。

《紅柳綠柳》劇照

  據1954年調查,萊蕪梆子的傳統劇目計有267個。其中梆子劇目164個,徽調劇目103個。基本劇目稱為江湖十八本,其中《兩狼山》等為梆子腔;《燒戰船》等為徽調。早期名演員有小陽春班的陳富慶,藝名魔旦子,擅演《打櫻桃》、《荷珠配》;長順班的紅臉胡大采,擅演《八寶珠》;小長順班的二花臉孫玉才(藝名小白孩),擅演《滾鼓山》、《過巴州》,人稱“活張飛”。老藝人紅臉胡慶松,擅演《兩狼山》、《斬黃袍》等。梆子腔的唱法以真聲為主,吐字清楚。女腔的尾音翻高8度,使用假聲;男腔中有“力嗓”,用假聲倒吸氣唱出。這兩種假聲唱法稱為“謳”。梆子的唱腔板式有一板、二板、三板、吊鑼、快慢四虎頭、栽板、雙跺腿、紮黃、大起板、哭迷子、金鉤掛、呱噠咀、一串鈴等。主弦為提琴,也叫大胡琴,蒙梧桐板,桿粗而短。徽調部分,撥子與老皮簧用胡琴伴奏;亂彈分兩種:一種是吹腔,一種叫風攪雪的亂彈,系半句四平調與半句吹腔合成,都用橫笛伴奏。羅羅用嗩吶,灘簧用橫笛、小海笛、二胡等伴奏。傳統劇目中使用嗩吶曲牌較多,有固定曲文,分大、小五套,經常使用的有50多個。1954年成立瞭萊蕪縣萊蕪梆子劇團,整理瞭《兩狼山》、《趙連岱借閨女》等傳統劇目,編演瞭現代戲《送豬記》、《三定樁》、《紅柳綠柳》等,其中《三定樁》、《紅柳綠柳》已攝制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