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連綿不絕的長時期發展中,形成鮮明的民族美術傳統,產生一些獨特的美術門類。

  中國美術在民族文化環境背景下生成、發展,形成民族傳統,也在長期發展、衍進過程中,不斷與域外文化藝術相互借鑒、融會。中國美術對周邊國傢有深遠影響,是東方美術的主體部分。

  原始社會時期 成為原始社會時期美術成就標誌的是陶器(包括彩陶、黑陶、白白陶等)和玉石工藝。

  黃河流域中原一帶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一地域早期代表性的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大地灣文化等,距今8 000~7 000年之間。這一時期制作的陶器比較稚拙,但已出現簡單的彩繪和陶塑的人和動物作品。

圖1 仰韶文化——彩陶缽(河南廟底溝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彩陶藝術成就最高的是仰韶文化和馬傢窯文化時期。仰韶文化主要分佈於河南、山西、陜西一帶,北至長城沿線、河套地區,西抵甘肅、青海。已發現的文化遺址有千餘處,時間距今7 000~5 000年。仰韶文化的彩陶藝術是在中原大地上獨立生成發展起來的。在仰韶文化的直接影響下,西北的甘肅地區在距今5 300多年前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馬傢窯文化,有馬傢窯、半山、馬廠三種類型,延續千年之久。

  彩陶藝術以紅、棕、白、黑色彩為主的各種裝飾花紋繪於經過磨光或施加瞭陶衣(色衣)的器表上,然後燒制,也有在燒成之後施加彩繪的。由於在繪制過程中借助瞭輪轉技術,因而在器物上出現瞭旋轉、流暢的線條和圖形。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的鹿、魚、人面等形象和廟底溝類型彩陶器上的飛鳥紋都異常概括生動。

  距今6 000多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出現瞭快輪制造的薄胎磨光黑陶器和白陶,以及精美的玉石、象牙制品。到距今4 500年左右的山東龍山文化時期,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一類器物達到瞭原始社會陶器制作技藝的巔峰。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安徽含山縣凌傢灘、江浙的良渚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在玉器雕刻制作方面達到很高成就,對民族審美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文化位於杭州灣附近,距今7 000~5 000年。從保存下來的數千件木質建築構件可知,已應用瞭先進的榫卯結構,並會用生漆塗飾木器。在很多木、陶、象牙材料上雕刻瞭生動的動植物花紋。太湖地區馬傢浜文化距今7 000~6 000年,留下瞭已知最早的紡織品實物——葛的羅紋織物。那時已有以玉玦、玉環等物隨葬的習俗,到距今5 000多年至4 000多年的良渚文化時期,發展到以大量玉琮、玉璧等禮器隨葬。細如毫發的精密琢紋代表瞭古代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圖2 良渚文化——玉琮(浙江餘杭瑤山出土,中國國傢博物館藏)

  北方地區紅山文化的豬龍形玉飾、勾雲形玉飾等大型玉雕作品都非常富於地域特色。遼寧地區陶塑裸體女像、大型祭祀建築遺址和泥塑殘跡揭示瞭中國遠古時代已有大型雕塑存在,並印證瞭遠古女神崇拜的習俗。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三代包括瞭中國奴隸制社會建立、興盛到為新興的封建社會所替代的整個過程。這個時代藝術成就的主要標志是青銅器藝術。夏代統治中心地域在今河南、山西兩省,出現早期的青銅容器和精美的銅鑲玉牌飾,揭示瞭中國歷史上青銅時代的開端。

  商代中後期至西周前期是青銅器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商王武丁之時青銅器治煉、鑄造和藝術設計高度發展,司母戊鼎一類商王室鑄造的重器,以莊嚴的造型和奇麗的紋飾成為商王朝權勢的象征,以祭祀用的酒器為主的各種青銅器形成相當完備的造型系列,其中造型最為瑰奇的是各種鳥獸尊。流行的紋飾主要有饕餮紋(獸面紋)、夔龍紋、鳳鳥紋、冏紋、雲雷紋等。四川廣漢古蜀人文化遺存出土瞭青銅人像和數量眾多的人頭像與人面具。

圖3 牛尊(西周中期,陜西岐山賀傢村出土)

  西周王朝,青銅器制造繼承商代而有所發展,在建國前的陜西周原地區、建國後的鎬京(今陜西長安附近)和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等地,都發現很多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西周青銅器遺存。

  西周中期以後青銅器作為禮樂制度的宗法等級制度的物化形式,鼎、簋等食器和樂器中的鐘、鎛等特別受到重視。紋飾流行竊曲紋、波紋等圖形,銘文由銘功紀賞發展為書約劑性質,有的一器銘文字數多至數百,商周金文與同時期的甲骨文都具有書法藝術價值。西周青銅器總的審美特色由奢麗趨向於和諧、典雅。

  春秋中期以後,青銅器鑄造中心分散到各諸侯國傢,不同地區諸侯國鑄造的青銅器在樣式、紋飾以及銘文上各具地域特色。

  東周青銅器隨社會風尚的變化而改變瞭其精神內涵。“鐘鳴鼎食”成為貴族豪華生活的時代風尚。失蠟法鑄造、鎏金、錯金銀等新技藝為青銅器制造的精進提供瞭條件。樂器、車馬器、燈具、銅鏡、帶鉤等得到突出發展,流行的紋飾蟠螭紋、蟠虺紋是以捺印法制作的。

  東周秦漢時期,西南古滇族制作的青銅貯貝器、線盒、銅枕、葫蘆笙、扣飾等器物運用失蠟法、焊鑄等技法,以群雕與浮雕相結合表現瞭祭祀、戰爭、生產勞動、貿易等豐富的現實生活場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的青銅圓雕和透雕飾牌表現瞭驚心動魄的戰鬥、狩獵等活動,創造瞭獨具特色的強悍藝術風格。

  夏代出現瞭以宮室、宗廟為中心,有夯土城墻的城市。河南偃師二裡頭的早商宮殿遺址,已初步確立瞭後世作為中國古代建築之最高代表的宮殿之基本樣式。鄭州、盤龍城、安陽小屯等地商代中、晚期宮殿遺址,墻壁上有壁畫和各種裝飾花邊,還有許多與建築木構件結合在一起的大理石雕塑裝飾物。在岐山鳳雛村和扶風召陳村發現先周時期的宮殿(宗廟)遺址,建築格局體現著西周時代禮制化的特點。

  東周以後,各諸侯國傢競相建造高臺基的臺榭式宮殿建築。到秦始皇時營造阿房宮,在規模和豪華程度上登峰造極。

  中國傳統繪畫主要發端於東周時期。春秋、戰國之際,青銅器紋飾出現瞭以鑲嵌或針(錐)刻技法表現社會生活宏大場景的構圖,是青銅器紋飾從工藝美術創作規范脫出,走向繪畫性的重要變化。長沙出土的戰國晚期人物馭龍帛畫和龍鳳仕女帛畫奠定瞭傳統繪畫的基本樣式,能夠用線表現形體、動勢和一定的質感。而同時期的漆畫則展示瞭一個艷麗的色彩世界,其代表性作品如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內棺四壁和檔板上以黑、金等色在紅漆地色上繪滿瞭守衛棺室的神獸武士和龍、蛇、鳥、神各種奇異形象組成的繁復圖案。

圖4 曾侯乙墓漆棺內壁彩畫(局部,湖北省博物館藏)

  最早的宮殿壁畫實物是秦都咸陽一號和三號宮殿遺址出土的壁畫殘塊,為戰國至秦的遺存。其中可見車騎、人物、樓閣、嘉禾等圖形。

  秦漢時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王朝,到公元前206年為西漢所取代。公元25~220年,為東漢。秦漢時期,雕塑、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都有重要發展。

  秦漢時期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最能代表這一時代雕塑成就的實物遺存是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和西漢霍去病墓石刻群。陜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總數達到八千,還有木質戰車、大量青銅兵器、銅車馬、青銅大鼎、文官俑、百戲俑、石鎧甲、青銅水禽等。秦始皇陵兵馬俑群組成嚴整的軍陣形式,守衛著秦始皇陵墓。它以宏大的群像形象地再現瞭秦代的國威與軍威。

圖5 秦始皇陵一號坑俑(中國陜西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藏)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著名的青年將領,曾率軍六次出擊匈奴,解除瞭北方匈奴部族對西漢王朝的威脅。霍去病死後,漢武帝以霍去病當年卓立戰功之地祁連山的模擬形象為墓,作為永久的紀念。以巨大的石塊雕出虎、馬、象、豬、野人等,散置墓地周圍。保存下來的共有14件,石刻群簡練粗獷,具有強悍的生命力,它們與山野融為一體,是中國早期封建社會精神力量的生動寫照。

圖6 霍去病墓前石刻躍馬

  古代墓室中代替活人陪葬的俑從東周時期開始流行,盛行於漢、唐時期,多為陶、木材料制作,也有少量石雕。宋代以後紙制的冥器流行,陶、木俑減少。

  兩漢時期大規模的俑群出現於貴族墓葬,在陜西咸陽的景帝陽陵發現大量陶裸俑,原著華麗衣飾,已朽毀。咸陽楊傢灣、徐州獅子山的王侯墓都發現上千件的兵馬俑,在規模與藝術水平上遜於秦俑。

  漢俑模仿供墓主人生前驅使的部曲、農夫、廚師、百戲演員、舞女,以及傢禽、走獸等。此外,還有房屋、亭榭,以至廚房、廁所、灶具等。有的手法誇張,接近於漫畫的表現手法,如四川地區出土的擊鼓說唱俑。

  秦漢時代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時期。兩漢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數量眾多,為研究、瞭解那個時代宮殿壁畫面貌提供瞭參照。

  兩漢王室作為政治宣教內容的重要壁畫創作活動有西漢宣帝於甘露三年(前51年)在長安未央宮騏麟閣畫霍光等11位功臣像。東漢時,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在洛陽南宮雲臺畫鄧禹、祭遵等武將28人,史稱“雲臺二十八將”。此外,明光殿繪有古烈士,甘泉宮畫休屠王閼氏、孝武李夫人等列女。為尊崇儒學,東漢靈帝光和元年(178)置鴻都門學,畫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這些宮殿已不存,而烈士列女、孔子及其弟子像還能在其同時期的墓室壁畫、武氏祠等遺存中見到。

  營造壁畫或畫像磚石墓的風氣從西漢中、晚期始流行,至東漢而大盛,早期代表性作品有洛陽卜千秋西漢壁畫墓、洛陽八裡臺空心磚壁畫墓等。東漢壁畫墓代表性作品發現於山東梁山,河北望都、安平逯傢莊,內蒙古和林格爾、托克托縣古城,河南洛陽朱村、密縣打虎亭,陜西千陽,遼寧遼陽北園、大連營城子等地,大都為東漢晚期作品。其中繪畫水平最高的是望都一號墓。東漢墓室壁畫流行的題材和表現形式是以車馬出行行列、衙署第宅、歌舞百戲等展示墓主人的顯赫身世與權力、財富。墓主夫婦也出現於畫面之中。歷史題材、忠臣孝子、烈士列女、孔子及其弟子等內容廣為流行,祥瑞題材代替瞭神怪內容。其中規模特別宏大的如和林格爾壁畫墓,保存下來的壁畫面積達百餘平方米,有的場面非常宏大。畫法有線勾、皴染,色彩多平塗。畫法比較簡略,而對於人物、馬匹動態的把握極為生動傳神。經正式發掘的漢代畫像石墓近百座,收集、保存的畫像石有數千塊。其分佈地區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和安徽兩省北部,河南南陽與湖北北部,陜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畫像磚多發現於四川、重慶地區。

圖7 河北望都壁畫《辟車伍佰八人》(局部)

  東漢晚期出現瞭一些規模宏大的畫像石墓,如山東安丘董傢莊畫像石墓共用石料224塊砌築,其中有畫像石103塊組成69幅畫面,刻車騎出行、樂舞百戲、狩獵、神仙、歷史故事等,佈局嚴謹,形象生動。應用瞭浮雕、線刻、圓雕、透雕多種雕刻手法。山東另一豪華的畫像石墓發現於沂南北寨村,共有8室,全部以預制石材構築,畫像總面積442平方米。祭祀、出行、宴飲、百戲、戰爭等宏大的場景全以綿韌如遊絲的線條刻出。房屋、器物的透視和人物遠近的比例關系已處理得比較合理,表明在空間表現上已達到新的水平;而對於細節真實性的刻意表現,又使得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認識價值。

圖8 山東安丘董傢莊漢墓 人像石柱

  書法藝術肇端於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青銅器銘文)與石刻、陶文、墨書、朱書和漆書文字。

  秦漢時期文字和書法藝術發生重要轉折。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以小篆作為統一的官方書體。為便於快速書寫,又創立瞭隸書。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並經過整理、規范化而成為新的官方書體,且衍化出新的俗體字章草。漢末、三國時又出現楷書、行書,書體樣式大體齊備。秦漢書法的主要代表是為數眾多的碑碣,還有直接書寫於簡牘、縑帛上的墨跡及青銅器銘文等。東漢是書法史上第一個高峰時期,出現瞭像曹喜、杜度、崔瑗、張芝、蔡邕、鐘繇、邯鄲淳等著名的書法傢和蔡邕的《篆勢》等最早的書法理論著作。

  魏晉南北朝時期 佛教自東漢末年從印度(古稱天竺)傳入作為佛教經典的佛經和佛教美術造像依據的佛像。佛教在中國迅速傳播,到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鼎盛,由於早期寺觀無存,石窟寺成為佛教美術遺存的主要代表,石窟寺由建築、雕塑、繪畫相互配合,構成貫穿時空的佛陀世界。

  現存最早的石窟寺群是新疆拜城附近古龜茲時代的克孜爾石窟寺群。其開鑿年代約在公元3世紀或更早,最盛時期相當於中原兩晉南北朝,一直沿續到8世紀,是新疆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壁畫遺存最多的石窟寺。從其題材內容和繪畫風格上可以見到古印度佛教美術的影響。稍晚的庫車地區庫木吐喇石窟保存下來的壁畫也較多,其早期約當5~7世紀,題材與畫風都和克孜爾石窟相近。庫木吐喇晚期的壁畫反映瞭龜茲、漢、回鶻文化的交互影響。古代高昌地區的代表性石窟是吐魯番附近的柏孜克裡克石窟,其重要作品多產生於9世紀以後的回鶻高昌時期。

  河西走廊一帶石窟寺保存古代佛教美術最豐富的有甘肅敦煌莫高窟石窟、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馬蹄寺石窟,以及莫高窟附近的安西(今瓜州)榆林窟。炳靈寺石窟第169窟有十六國時期的西秦建弘元年(420)墨書題記,是現存最早的開窟紀年題記。

  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以後歷朝都有所鑿建。現存洞窟已編號的有492窟,遺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主要可分北朝、隋唐、五代及宋、西夏與元幾個大的階段。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是盛唐時期。北涼、北魏、西魏、北周時期壁畫內容主要有佛說法圖、本生、佛傳、因緣故事、伎樂天等,形式比較簡單。本生故事發展為多種構圖的連環畫形式,如薩埵那太子舍身飼虎故事、屍毗王割肉貿鴿故事、九色鹿王本生故事等。北魏時期的壁畫多以赭紅色為底,著以黑、白、石青、淡綠、淡紅等色,畫風在稚拙中常流露出熱烈、活潑的氣氛。以連環畫形式展開的長卷本生、佛傳故事到隋代以後逐漸為大型經變所取代。

圖9 《說法圖》(北魏,敦煌莫高窟248窟)

  分佈於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雲岡、龍門、鞏縣、南北響堂山、雲門山、駝山等石窟寺,主要為石雕造像,本生故事、佛傳、賢劫千佛、飛天、供養人等壁畫內容皆以浮雕形式刻出,以雕代繪,原初也是著色貼金的。

  東漢以來,壁畫創作向宗教美術方面傾斜,宮殿、墓室壁畫反居次要位置。三國、魏晉南北朝在復雜多變的時代環境下,壁畫也顯示著多種面貌。吉林省集安高句麗20多座壁畫墓既有高句麗貴族社會風習的描寫,也反映出漢族傳統宗教信仰的時代變化。寧夏固原北魏漆棺畫和遼寧北票北燕馮素弗墓石槨壁畫與漆畫棺是鮮卑民族的藝術遺存。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的彩畫磚生動地反映瞭河西地區農牧生產勞動和軍屯的生活環境。

圖10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局部)

  南北朝時期壁畫遺存中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是江蘇地區南朝帝王陵墓中發現的《竹林七賢和榮啟期》鑲拼磚畫和山西太原的北齊婁睿墓壁畫,它們為瞭解六朝繪畫面貌提供實物見證。

  南朝宋、齊、梁、陳四朝帝後及王侯陵墓分佈於南京附近,有31處。題材主要為有翼神獸天祿(鹿)與辟邪,還有石柱與石碑。石獸形體高大,軀體呈S形,昂首邁進,極為矯健有力。

  南朝著名的雕塑傢是戴逵、戴顒父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繪畫的主體漸次脫離開對於建築工藝的依附地位,走向獨立,人物、山水、畜獸、宮室建築開始分科發展。許多士族的文化代表人物參與繪畫書法活動,使書畫品位得到空前提高。畫史稱西晉衛協“古董皆略,至協始精”,東晉顧愷之的畫“自生人以來未有也”,說明以他們的作品為代表的繪畫創作已經達到瞭新的時代水平。

  隨著社會上品藻人物的風氣展開瞭對於畫傢、書跡的品評和繪畫理論的探討,出現瞭謝赫的繪畫六法理論和《古畫品錄》、姚最《續畫品》。顧愷之的傳神理論,王微《敘畫》和宗炳《畫山水序》等成為中國畫論的重要開端。

  《古畫品錄》強調繪畫的功用是“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六法”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被後世奉為評價繪畫成就的理論依據。

  顧愷之提出“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的觀點,特別重視眼睛顧盼流轉之傳情表意作用,他的作品《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雖都是後世摹本,但仍能讓人從中領略到那如春蠶吐絲般的線條所傳達出的韻律之美,和對於人物氣度與畫面氛圍的成功把握。

  和顧愷之享有同等聲譽的陸探微、張僧繇雖無作品傳世,但在早期佛教壁畫中留下瞭他們的深刻影響。在南北朝時期,已出現以畫山水、牛馬或蟬雀等為專長的畫傢,但這些畫科的成熟主要在唐代以後。

  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成熟並走向繁榮時期,出現瞭許多代表性書傢和書法典范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王羲之的楷書和行書作品完全脫出篆隸書體,形成新的審美典范,被後世譽為“書聖”。其代表性作品為《蘭亭序》,今存唐代馮承素等人摹本。存世的同時代作品還有西晉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等。

  北朝時期刻碑之風盛行,“北碑當魏世隸楷錯變,無體不有”(康有為),北朝存世有大量碑碣、摩崖石刻、造像碑銘、墓志銘,成就最高的是保存於洛陽龍門石窟的《龍門二十品》。摩崖石刻代表作為《鄭文公碑》、《泰山金剛經》和南朝的《瘞鶴銘》等。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瞭西晉衛恒《四體書論》和蕭衍、衛鑠、庾肩吾、王僧虔等人的書法理論著作。

  唐宋時期 隋唐、兩宋時期是中國美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前後歷時近7個世紀,包括隋(581~618)、唐(618~907)、五代(907~960)、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和遼(907~1125)、金(1115~1234)政權。

  石窟寺藝術繼南北朝之後又有重要發展。隋唐兩代是莫高窟壁畫的全盛時期,莫高窟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洞窟開鑿於此一時期,其中又以唐代前期開窟數量所占比重最大。在隋唐壁畫中數量最多、最為燦爛的是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經變、觀無量壽經變和彌勒凈土的彌勒經變等。這些經變以唐代皇傢貴族生活環境為藍本,描繪瞭想象中豪奢無比的佛國天堂,把佛經中的種種描述化為具體形象。篇幅很大,內容豐富,構圖嚴謹,色彩瑰麗。在莊嚴的佛國中不乏世俗生活情景的描寫。

  莫高窟隋唐壁畫中流行的經變還有維摩經變與法華經變、東方藥師經變、涅槃經變,以及勞度叉鬥經變等。唐代後期經變內容更多,有的多種經變匯集於一窟,反映瞭佛教宗派林立的客觀現實。

  此外,還有一些歷史畫,如晚唐第156窟的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夫婦出行圖,宋代第61窟的五臺山全圖記載瞭作為文殊菩薩道場的山西五臺山香火鼎盛實況,在170多座寺廟中還穿插瞭許多社會生活的細節描寫。

  石窟寺之外,道釋壁畫藝術的成就主要集中於政治中心地區的寺廟、道觀。唐代宏麗的寺觀萃於京都長安和東都洛陽。吳道子、尉遲乙僧、尹琳、楊庭光、盧楞伽等人正是在兩地寺觀壁畫創作中成就瞭他們的藝術偉業。吳道子一生率領弟子們繪制三百多堵。由他創始的“吳帶當風”繪畫風格在畫史上產生瞭異常深遠的影響。

  中唐以後,頻年戰亂,中原畫傢紛紛入蜀,四川地區寺觀壁畫出現過空前的繁榮。由於唐武宗會昌滅佛和後周世宗禁佛以及兵火的破壞,五代以前寺觀壁畫毀壞殆盡。宋代幾次重修開封大相國寺,都匯集瞭當代名手參加壁畫創作。北宋最大的壁畫創作活動是真宗大中祥符年間營建玉清昭應宮,武宗元、王拙、高文進、王道真主持籌劃。武宗元是才賦與創作精力上和吳道子相埒的傑出畫傢,有壁畫粉本《朝元仙仗圖》傳世。

  五代、遼、宋、金寺觀壁畫的遺存幾乎全在山西省。五代有山西平順縣大雲院大殿內後晉時的菩薩像和經變故事,北宋有高平縣開化寺大殿內的說法圖與佛傳、佛本生故事,河北省定州市靜志寺真身舍利塔與凈眾院舍利塔兩塔基的地宮內繪有佛涅槃和帝釋、梵天、伎樂、天王等形象;遼代壁畫遺存有山西應縣天宮寺內四天王及供養人像;金代壁畫遺存有山西朔縣崇福寺彌陀殿內的說法圖和千手千眼觀音等,繁峙縣巖山寺文殊殿內的說法圖與佛傳、本生故事,壁畫作者為禦前承應畫匠王逵。

  唐代最重要的宮殿壁畫創作活動是貞觀十七年(643)太宗李世民詔閻立本畫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敬德等24位功臣於凌煙閣。李世民親為之作贊。

  唐代較大的墓室多有壁畫。隋代以來,很多顯貴的墓中置石槨,上刻精美的石刻線畫,與四壁彩繪壁畫相互映襯。帝胄勛貴墓多集中於首都長安附近,以作為帝陵陪葬墓為極大的榮耀。已發現的唐代墓室壁畫,最多、最精美的是初唐李壽墓和乾陵陪葬墓之中的章懷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三墓。

圖11 《女侍》(唐代,陜西乾縣乾陵章懷太子墓前室西壁)

  遼代墓室壁畫在內蒙古、遼寧、河北、山西等地有豐富的遺存,出自契丹族和漢族畫傢之手的這些作品既有生動的契丹遊牧生活的描繪,也有著漢族地區繪畫題材和藝術風格的明顯影響,山林環境、花鳥園林占很大比重。山水題材壁畫代表性作品是內蒙古林東遼慶陵中的四季山水圖畫。宋、金墓室壁畫、雕磚流行二十四孝、戲劇表演等內容。一般地主、市民生活成為流行的題材,生活氣息濃鬱,但鮮見宏偉的巨構。

  在石窟寺雕刻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洛陽龍門石窟寺的奉先寺造像群。雕鑿於唐高宗咸亨三年(672)至上元二年(675),皇後武則天曾施助脂粉錢兩萬貫。寺前原有木結構建築早已毀掉,致使造像全部敞露於外。造像組合共九尊,主尊盧舍那佛為佛的報身像。兩側分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以主尊為中心,作對稱排列,這一組合關系也是人間統治秩序的折射。作為群像主體的盧舍那佛是佛教美術的傑作,著通肩式袈裟,結跏趺坐於束腰須彌座上。大佛面容神情恬靜、慈和,給人的印象是睿智、寬博、高貴、莊嚴。成為盛唐時代精神的寫照。

  唐代雕造大佛風氣盛行。現存最大的佛像是四川樂山凌雲山彌勒倚坐像,總高58.7米,雕造於唐開元至貞元之世,歷時90年。武則天時期還制作過巨大的夾紵佛像,已不存。

圖12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造像群

  石窟寺藝術到唐末逐漸衰落,創始於晚唐、主要雕成於兩宋時期的四川大足石刻,分佈40多處,有造像5萬餘軀,是後期石窟寺藝術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突出特色的是規模宏大的寶頂山密宗道場造像群,和儒、道、釋三教合一的造像組合。南宋紹興年間雕造的佛灣心神車窟菩薩群雕最為精美。

  印度佛教藝術傳入中國後,不斷受到選擇和淘汰,形象也逐漸漢化。佛教藝術民族特點形成於5世紀,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兩宋,佛教藝術形象沿著士大夫化、貴族化、世俗化的趨向發展。而菩薩形象則以“宮娃”為藍本,愈來愈女性化瞭。

  唐宋時期盛行菩薩、羅漢造像,唐代晚期出現將觀音菩薩作為主像供奉的情況。大型觀音造像遺存主要有河北正定隆興寺大悲閣千手千眼觀音銅像、天津薊縣獨樂寺遼代彩塑十一面觀音等。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內有重62噸的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造像。

  羅漢是對佛教有高深修養,應受人天供養的修行者。在中國佛教美術中創造瞭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等群像,其中包括印度和中國的高僧。著名的作品有山東長清靈巖寺、江蘇吳縣甪直保聖寺等處的羅漢群像。創作者以各式各樣的僧俗人物為形象參照,使這些造像的宗教意味變得淡薄而被賦予更多的世俗人物情感。

  道教雕塑數量較少,福建泉州清源山下的老君像依山雕成,大耳垂肩,長髯飄拂,憑幾而坐,是人們心目中的長壽老人形象。

  民俗性的宗教題材有山西太原晉祠聖母殿宋代彩塑侍女群像。殿內圍繞聖母邑薑,塑造瞭40餘尊侍女、女官和宦官。它們以宮廷生活為藍本但又和宋代實際生活保持著距離。侍女形象中的成功作品達到瞭心理刻畫的深度。

  古代帝王陵墓雕刻到唐代逐漸形成定制,其突出的代表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乾陵利用山勢,仿照首都長安城格局,建內外城,內城環繞梁山北峰,四面有門,主要建築與雕塑皆配置於南面的禦道上。最前邊有兩座高大的闕,露天設置的石刻群逶迤而下,兩側對稱,有序地排列著成對的華表、翼馬、鴕鳥浮雕、馬及馭手、直閣將軍,再後有高大的述聖紀碑和無字碑,以及60尊外國的王賓像。朱雀門前也有高大的石獅和石人各一對。這些石雕像,除象征守衛與儀仗之外,主要體現的創作主題是揚威與懷遠,顯示封建王權鞏固、天下歸心的思想。作為紀念碑性質的石刻群,以高低、大小、體量的不同,在變化中求統一,形成強大的莊嚴氣勢。乾陵石刻群的設計構思和形象內容為後世所沿襲。

圖13 順陵石立獅(中國陜西西安)

  唐陵雕刻有許多傑作,如高祖李淵獻陵的石犀、太宗李世民昭陵的六駿浮雕、乾陵和順陵的石獅等。後世如河南鞏義的宋陵、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的東、西陵等,也都沿襲瞭乾陵禦道石刻群的創作思路,卻不復有唐代石刻那種雄渾博大的氣象。

  唐、五代時期,繪畫活動的中心由中原轉向西蜀和江南地區。宋代卷軸畫大為發展,繪畫作品商品化是這一時期新的特點。北宋朝廷設立翰林圖畫院。畫院職業畫傢得到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和創作條件。

  唐宋卷軸人物畫作品主要有歷史故實、社會風俗、道釋、異域人物等題材。傳世的唐代肖像畫有《古帝王圖》和閻立本的《步輦圖》。《步輦圖》表現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古帝王圖》畫自兩漢以迄隋代十三個帝王,盛世之君雍容、雄鷙,亡國之君平庸、卑瑣,形成鮮明的性格對比。

圖14 李公麟的《免胄圖》(宋,局部)

  肖像畫技巧到五代、兩宋達到高峰。南唐後主李煜派畫傢顧閎中到韓熙載府第,目識心記,默畫出的《韓熙載夜宴圖》,表現出韓熙載在燈紅酒綠氛圍中沉鬱寡歡的矛盾心態。南唐周文矩《重屏會棋圖》,北宋趙佶《聽琴圖》都是畫日常生活中的皇帝形象,富有生活的真實感。

  宋代繪畫理論提出畫人要“全其氣宇”,不僅寫形,更要“寫心”,從對象的行動中,捕捉其“本真性情”,畫出人物的“情性笑言之姿”。在認識和繪畫實踐上均高出前代。

  處於民族憂患、社會動蕩環境中的兩宋時代,歷史故事畫又一度興盛。出現《折檻圖》、《免胄圖》、《卻坐圖》、《文姬歸漢圖》等作品。兩宋之交的畫傢創作瞭一些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作品,如劉松年作《中興四將圖》,李唐畫《晉文公復國圖》、《采薇圖》,蕭照畫《光武渡河圖》、《中興瑞應圖》。

  唐代開元、天寶以後,綺羅人物成為時尚。傳世作品有張萱的(宋代摹本)《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與《揮扇仕女圖》等。中唐以後,以周眆畫風為代表的“周傢樣”有廣泛的影響。

  北宋晚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代表瞭古代風俗性繪畫的最高成就。它描繪瞭北宋首都汴梁(今開封)的繁華市景,是一曲謳歌城市繁榮的頌歌,也是一曲千秋悲歌。北宋淪亡後,汴京被劫掠、破壞,《清明上河圖》作為宋遺民眷念故土的精神寄托,被反復臨摹復制,有很多傳本、仿本傳流於世。

  兩宋時期適應市民文化生活需要,風俗性題材流行,畫風精密耐觀賞,有的屬於年畫性質。常見的有貨郎圖、嬰戲圖等。

  唐宋時期傳統的題材和道釋畫作品有唐代孫位的《高逸圖》(實為《竹林七賢圖》)、五代《神駿圖》(實為晉人支遁愛馬故事)、傳為唐代盧楞伽創作的《六尊者像》、五代貫休《十六羅漢圖》。五代石恪以潑墨寫意畫法作《二祖調心圖》和一些諷世之作。南京梁楷以“折蘆描”畫粗服亂頭的禪宗六祖慧能砍竹、撕經,以潑墨畫仙人,以細筆作《八高僧故實》,以減筆繪《李白行吟》,皆能傳達不同人物的神采。

  畜獸題材有唐代韓幹的《照夜白》、《牧馬圖》,李公麟《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等。契丹族畫傢胡瓌、李贊華(耶律倍)也都是著名的鞍馬畫傢,作品真實生動地反映瞭契丹民族的遊牧生活景象。畫牛名傢有戴嵩、韓滉、厲歸真、李唐、閻次平等人,他們的作品洋溢著田園樂趣。

  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被認為是存世最早的山水卷軸畫。畫法精細,山石有勾無皴,著色以青綠為主調。世傳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始創青綠山水(金碧山水)畫法,實則青綠著色山水畫出現要更早些。李思訓、李昭道的青綠山水面貌可從《明皇幸蜀圖》等作品獲得瞭解。

圖15 韓幹的《照夜白圖》(唐,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五代兩宋山水畫成熟,出現荊浩的《筆法記》、郭熙的《林泉高致》等山水畫創作理論著作。山水畫創作擺脫文學性和作為人物畫襯景的地位,山水本身作為審美對象成為藝術表現的主體。五代山水畫呈現出明顯的地域風格特色:有以中原地區荊浩和他的學生關仝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有以南唐董源和他的學生巨然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北宋前期山水畫的代表畫傢李成、關仝、范寬均為荊浩傳派。北宋前期的山水畫傢還有燕文貴、高克明、許道寧等。北宋中後期山水畫傢郭熙、王詵等人的畫風均受到李成的影響。郭熙創“卷雲皴”,作品有《早春圖》、《窠石平遠圖》等。王詵有《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都顯示著畫傢體物的敏感、精微。兩宋之交,出現瞭以贊美壯麗河山為主題的山水畫長卷,代表作品有青年畫傢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

  對宋代山水畫發生轉折作用的是米芾、米友仁父子開創的雲山墨戲和南宋以後以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為代表的新畫風。李唐是南宋山水畫風的開創者,他以斧劈皴表現堅硬崚嶒的山石,使山水畫出現凌厲的氣勢。其代表作有《萬壑松風圖》、《采薇圖》等。馬遠作品以大膽剪裁對自然景物作瞭詩意的提純,其“邊角之景”的風行使北宋的山水畫面貌頓然改觀,傳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等。馬遠、夏圭的繪畫技巧為明代浙派畫傢所繼承。南宋大幅山水畫作品還有趙黻的《江山萬裡圖》,金代有武元直的《赤壁圖》,皆為水墨畫精品。花鳥畫傢唐代有薛稷、邊鸞、刁光胤等。五代以來花鳥畫進入成熟期後,影響最大的是五代時西蜀的黃筌和南唐的徐熙,形成“黃傢富貴,徐傢野逸”兩種不同的風格,而黃筌畫風在畫院中成為創作規范,直到崔白出現,才發生變化。崔白的《雙喜圖》、《寒雀圖》等作品對於大自然生命之自由表現所顯示的藝術技巧是對黃筌畫風新的超越。宋代花鳥畫中梅、竹、蘭花等題材的水墨畫創作,借梅、竹等經霜耐寒的習性寄寓清高的人格理想,富有詩意和書法美,擴充瞭筆墨的審美內涵。作品有蘇軾的《枯木怪石圖》,文同的《墨竹圖》,揚無咎的《四梅圖》、《雪梅圖》,趙孟堅的《水仙圖》、《墨蘭圖》等。

圖16 崔白的《寒雀圖》(宋,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書法以楷書為正宗,形成各種書體的規范。重要書法傢,早期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盛唐以後楷書風格由瘦勁變為肥厚。顏真卿書體淳樸穩健,通篇氣勢磅礴,具有廟堂氣。重要作品有《大唐中興頌》、《多寶塔碑》、《顏氏傢廟碑》,墨跡《自書告身》,行草作品《爭座位帖》、《祭姪文稿》等。柳公權字體緊湊瘦勁,被稱為“顏筋柳骨”,有《金剛經刻石》、《玄秘塔碑》等作品。唐代各種書體代表性書傢,行楷有李邕,草書有孫過庭、張旭、懷素,篆書有李陽冰等,統治者中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武則天、玄宗李隆基等都擅長書法。唐代還對書法藝術進行瞭系統研究,出現瞭太宗李世民《筆法訣》、孫過庭《書譜》、張懷瓘《書斷》等書法理論著作。

  五代時期重要書法傢有楊凝式等人。北宋行書盛行,重韻致。代表性書傢為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傢,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也獨具特色。宋代叢帖刊刻的普及和金石學的發達與書畫著錄的興盛,對元明清有深刻影響。

  唐宋時期工藝美術陶瓷藝術、金銀器藝術、織繡藝術等普遍繁榮。

  瓷器的燒造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商代已經創制出瞭原始青瓷,東漢時期在浙江地區燒制成功真正意義上的青瓷器。

  瓷器的制造是以美玉的晶瑩無瑕為審美理想。古代工匠從大自然的山光湖色,探尋最美的理想釉色,不斷改進釉料比例和探求燒造的最佳火候。人們的審美認識也在這個漫長的求索、創造過程中得到瞭發展。

  宋代是瓷器藝術發展的高峰時期,名窯遍及南北各地,各有自己獨特的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多是為宮廷燒造禦用瓷器的官窯。

  在唐代,與越窯青瓷並稱的還有北方邢窯的白瓷。富有時代特色的唐三彩作品的釉料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混合交融,呈現白、黃、綠、藍、茄紫等流動的、瑰奇的釉彩效果。唐三彩和素燒塑制的俑對來自殊方異域的外族人的描寫直接反映瞭唐代中外文化、經濟交流的盛況。有些作品對人物活動的特定情態描寫得很生動,富有感染力。

圖17 駱駝載樂俑 (唐, 中國國傢博物館藏)

  隋唐時期中國古代建築體系成熟,建築宏偉壯麗,唐代長安城宏大規整,是當時國際性的都會。大明宮、興慶宮、芙蓉園等宮殿建築物鬥栱雄大,出簷深遠,以紅色為飾,氣勢十分雄偉。山西五臺縣佛光寺大殿和西安大、小雁塔等是唐 代建築的重要遺存。

  河北趙縣安濟橋(見趙州橋)是隋代工匠李春所造,建於606~618年間,為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單孔弧券空腔式橋。橋上的石雕裝飾生動有力,是隋唐雕刻中的精品。

  宋代建築風格趨向秀麗,建築實例有很多保存下來,如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遼代建築遺存中重要的有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984年建)、山西大同下華嚴寺薄迦教藏殿(1038年建)、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木塔(1056年建)等。

  宋代建築傢李誡著的《營造法式》(1100年成書)是中國古代建築學的重要著作。

  元明清時期 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44~1911)三代共歷時近六個半世紀,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後期,統治中心在北京地區。

圖18 趙孟頫題《薑夔王大令保母磚考卷》(故宮博物院藏)

  元代繪畫主流是文人畫,追求詩、書、畫、印的結合,山水畫最發達,筆墨技藝發生變化,流行以乾筆皴擦的水墨山水和淺絳山水。元代趙孟頫繪畫、書法成就都很高,長於畫鞍馬人物和山水竹石,藝術主張提倡復古(主要是反對宋代畫院傳統)和筆墨的書法趣味,對明清畫壇影響很大。作品有《秋郊飲馬圖》、《鵲華秋色圖》、《秀石疏林圖》、《水村圖》等。元代山水畫傢有號稱“元四傢”的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其他有錢選、高克恭等。人物畫傢有王繹、任仁發、顏輝、劉貫道等,花鳥畫傢有王淵等。

  明代前期,在北京地區活躍的宮廷畫傢群體中有王紱、夏昶、商喜、倪端、邊文進等人,有的兼有文人畫傢特點。主要代表人物是多能兼擅的戴進,作品有《三顧茅廬》、《葵石蛺蝶》等,戴進取法南宋畫派,融會宋元,形成浙派。繼起的吳偉等人,畫風豪放,稱為“江夏派”。明代中期,出現瞭活躍在蘇州地區的“吳門四傢”,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沈、文、唐都是文人畫傢,他們的作品宗法宋元,重筆墨風格,追求溫文爾雅的詩意表現。沈周是吳派的主要創立者,在明清之際影響很大,他的作品有《廬山高圖》、《三檜圖》等。仇英出身民間畫工,擅長青綠山水,作品以傳統的人物故事畫居多。明代中後期,花鳥畫吸收瞭水墨寫意的長處,有新的發展,前期的呂紀、林良,後來的陳道復、徐渭等都是有創造性的花鳥畫傢。

圖19 董其昌的《奇峰白雲》軸(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後期書畫界領袖人物是董其昌,長於山水,畫格清潤明秀,為後期吳派代表畫傢。董其昌借佛教南北宗說,將唐至明代山水畫傢分為南北二宗,崇南抑北,抬高文人畫傢地位,對後來的繪畫產生深刻影響。

  明代晚期重要畫傢有陳洪綬、崔子忠和號稱“波臣派”的肖像畫傢曾鯨。

  明代後期,意大利天主教會的利瑪竇於萬歷二十八年(1600)來華,將西畫天主像等進獻朝廷,為西洋繪畫傳入中國之始。

  清代主流繪畫中心依然在北京,清初最有名的是“四王吳惲”,即山水畫傢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吳歷和創沒骨花卉畫法的惲南田。在康熙、乾隆朝,紀實性宮廷繪畫成就突出,王翬曾受命主繪規模宏大的《康熙南巡圖》,王原祁主繪《萬壽盛典圖》與《乾隆南巡圖》。

圖20 清宮廷畫傢繪《康熙南巡圖·江寧商業》(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宮廷畫傢中有來自西方的天主教傳教士畫傢意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王致誠等,使用中國繪畫工具,以西洋寫實技法作畫,創中西合璧畫風。焦秉貞、冷枚、丁觀鵬等都曾受西畫影響,在作品中吸收焦點透視畫法和寫實技巧。

  居於非主流地位的個性派畫傢活躍於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等地,形成地域性流派。明末清初的朱耷、石濤,金陵畫派的龔賢,揚州畫派的鄭燮、金農、黃慎等人,從不同方面影響瞭20世紀的繪畫發展。

  19、20世紀之交,在上海地區以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為代表的海上畫派對20世紀美術發展起瞭重要推動作用。

  元代寺觀壁畫最重要的遺存是山西芮城的永樂宮道教壁畫,主體建築三清殿以8位主神為中心的286位天界諸神朝謁道教最高神“三清”的浩蕩場面,佈局宏偉,氣象莊嚴,成功地塑造瞭多種多樣的人物類型。在穿插組合中產生滿壁飛動的表現效果。純陽殿的呂洞賓畫傳,重陽殿的王重陽畫傳,為連環畫形式的仙人傳記。

圖21 朱耷的《荷花水鳥圖》(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佛寺壁畫代表作品有北京法海寺大殿的菩薩和帝釋梵天圖,為工部營繕所畫工作品。還有水陸法會性質的河北石傢莊毘盧寺大殿壁畫。

  中國版畫插圖,已知最早的作品有唐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剛經》扉畫,線條流利,已是成熟時期的作品。宋元版畫文學作品插畫盛行,明清有更大的發展,集中於徽州和福建兩個中心,蕭雲從的《太平山水圖畫》、陳洪綬的《水滸葉子》等都是重要的版畫作品。楊柳青、蘇州兩地的明清民間年畫也都是木刻彩色套印的。

  書法方面,元代各體書均有代表性書傢。趙孟頫弘揚晉人書風,無體不工,成就最高。許多畫傢也都是書法傢。還湧現瞭鮮於樞、康裡巎巎等少數民族書傢和道士張雨、僧人山峰明本等方外書傢。

  明代主要是延續發展趙孟頫書風,帖學盛行。明代適應統治者需要,盛行缺少藝術個性的“臺閣體”,善書者可被薦為中書舍人。明代中期有文徵明、祝允明、沈周、王守仁、徐渭等書傢,多活躍於江南的蘇州、松江地區。明晚期張瑞國、王鐸、黃道周等在草書方面達到很高成就。明代晚期書法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董其昌。

  篆刻藝術從明代中後期由於文彭、何震等人的開拓,有瞭突破性的成就。

  清代初期,由於康熙、乾隆二帝的偏重,趙孟頫、董其昌書風盛行。清代中葉以後,碑學興起,出現鄧石如、金農、伊秉綬等書傢。鄧石如的小篆成就最高,以隸筆作篆書,被目為“神品”,兼長行草書,是集書法藝術之大成的大傢。清代後期,北魏書體受到推崇,金石之學大興,對書法、繪畫都有深遠影響,出現許多畫傢、學者、名臣書法傢。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等也是篆刻藝術開宗立派的名傢。

圖23 “會稽趙之謙印信長壽”印

圖22 永樂宮壁畫《奉寶玉女》(元,山西芮城)

  明清時期,書畫史論、印譜盛行,影響最大的書法理論著作是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

  藏傳佛教對元代以後的宗教藝術影響深遠。藏傳佛教在內地最重要的雕塑作品是杭州市飛來峰造像群,和北京市居庸關過街塔四大天王巨幅浮雕、五佛曼陀羅(壇城)等作品。元代雕塑追求華麗,但有時流於板滯、繁瑣。

  元代道教雕塑最重要的是山西太原龍山石窟和晉城玉皇廟二十八宿塑像。

  元代重要的雕塑傢是來自尼泊羅國(今尼泊爾)的阿尼哥及其子阿僧哥、弟子劉元等。

  明清時期寺觀雕塑作品重要的有大同善化寺、北京大慧寺的彩塑諸天,山西藍田水陸庵塑壁,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天王、羅漢和多種菩薩像,太原崇善寺大悲殿三大士像等。山西長治市觀音堂、隰縣小西天明代晚期彩塑群表現瞭一個人間化、貴族化的佛國世界。昆明筇竹寺五百羅漢吸收戲劇表現手法,借宗教題材表現瞭現實世界的眾生相。

  明代道教題材代表作品是湖北武當山的真武神和道士張三豐銅鑄像。

  北京明清故宮是國內規模最大、建築最宏麗、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建成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共占地7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米。故宮前朝區主體建築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是皇城全部建築的核心,重大政務活動場所,建築規格最高,也是全國最大的宮殿建築。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2 377平方米,重簷廡殿頂。殿內設禦座,藻井上有蟠龍銜珠,建築彩畫全以龍紋為飾,一派金碧輝煌的皇傢氣象。太和殿以北為內廷區,是帝後居住的地方,前後有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故宮北部有禦花園。明清故宮繼承並發展瞭歷代首都和宮殿佈局與建設的經驗,最充分地表達瞭封建時代皇權至上的大一統觀念。

  故宮午門至天安門的禦路兩側,建有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在南、北、東、西城郊,建有天壇、地壇、日壇和月壇。祭祀活動中最隆重的是祭天,為祭天而建造的天壇規模最大,最為宏麗。其中最美的建築是祈年殿,為帝王夏天祈谷物豐收的殿宇。殿身無墻體,周圍全為朱紅色立柱及隔扇,三重藍色琉璃瓦圓頂逐層向上收小,指向蒼穹,成為青天的象征。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為皇傢園林造園的鼎盛時期,代表作品有北京圓明園、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建成於康熙至乾隆年間的圓明園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三園組成,共占地350餘公頃,聚水成景,園中有園,匯聚瞭多種園林形態和豐富多樣的建築,其中還有由郎世寧設計的歐洲巴羅克風格的建築群,共有100多處景點。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瘋狂搶掠焚毀瞭這座被西方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園林巨構。

  明代私傢古典園林集中於北京、南京和蘇州、揚州、杭州、松江、嘉興等地,以蘇州地區造園藝術成就最高,存留下來的蘇州著名園林有留園(原名寒碧山莊)、拙政園、網師園等。

  江南園林的設計思路是以中國畫的山水畫作品為藍本,也以山水畫的意境創造為旨趣。在景區劃分和造景上追求細膩曲折豐富的變化。

  明代計成著《園冶》一書,是第一部從科學立論對造園藝術作出系統闡述的著作。

  元代以後,青花瓷器流行。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瓷器工業更加繁榮,瓷器的造型與裝飾形成統一的風格。明代瓷器以永樂、宣德、成化時期成就最高。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瓷器造型嚴格、精巧,單色釉、彩繪、青花等都達到很高水平。清後期趨向於衰退。

圖24 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清,乾隆時期)

  20世紀 20世紀,西方油畫和現代版畫、雕塑以及美術教育體系的傳入,改變瞭中國美術的整體格局。在美術院校教學中,逐步確立瞭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美術史論、工藝美術的科系設置。

圖25 黃賓虹的《汗橋策杖圖軸》

  20世紀中國畫處於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換過程。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反復探索,找到瞭發展中國畫的途徑:首先是要面向中國現代生活,重新打開創作的源頭活水;其次是解決好繼承優秀民族傳統與借鑒外來創作經驗的源與流的關系。在20世紀60年代初和20世紀80年代以後為中國畫發展的高潮時期,出現許多代表性畫傢和優秀的作品。其中變化最為突出的是人物畫。重要的中國畫傢有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張大千、溥心畬、傅抱石、潘天壽、李可染、關山月、蔣兆和、黃胄等人。

  西方油畫在明清時期隨天主教士的傳教活動開始傳入中國,而在中國得以生根發展主要在20世紀。西方油畫從古典畫風到現代藝術諸流派的藝術思潮和畫法都曾經對中國美術界產生影響,而居主導地位的是現實主義畫風,它在歷史畫題材創作中取得豐碩成果。重要的中國油畫傢有徐悲鴻、劉海粟、吳作人、常書鴻、董希文、王式廓、吳冠中、靳尚誼等人。

  中國古代雕塑比之繪畫與書法,缺少理論研究成果的積累,並在近世出現發展的斷裂。現代雕塑在接受西方雕塑創作觀念和技法經驗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傳統、學習傳統,融會貫通,獲得新的發展。1982年,中國美術傢協會提出《關於在全國重點城市進行雕塑建設的建議》獲國務院批準,並建立全國性的指導機構,使中國現代雕塑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城市景觀雕塑、紀念碑雕塑得到突出的發展。重要雕塑傢有李金髮、劉開渠、滑田友、王臨乙、曾竹韶、錢紹武等人。

  版畫包括木刻、銅版畫、石版畫、絲網版畫等不同畫類。新興木刻與中國古代復制木刻不同,在20世紀30年代,由於魯迅的提倡而迅速興起。木刻與漫畫、宣傳畫創作在20世紀抗日戰爭和民主運動中曾經發揮過重要的宣傳鼓動作用。年畫、連環畫等類美術作品在普及基礎上提高,也曾經對同時代美術創作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重要漫畫傢有豐子愷、華君武等,木刻傢有古元、彥涵、李樺、王琦等,連環畫傢有賀友直等。

  

推薦書目

 李松. 中國美術•先秦至兩漢.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金維諾. 中國美術•魏晉至隋唐.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趙力, 尚剛. 中國美術•五代至宋元.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單國強. 中國美術•明清至近代.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