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職業話劇團體。簡稱“中旅”。1933年11月成立於上海。創辦時主要成員有唐槐秋(團長)、戴涯(副團長)、吳靜唐若青、舒繡文等。

  “中旅”劇團是唐槐秋借鑒歐洲旅行劇團的形式在中國發起組織的民間職業劇團,沒有資本傢投資,沒有官方作後臺,完全依靠演出收入來支持全團的經費開支。1934年3月,劇團從上海到達南京,在陶陶大大戲院舉行第一次公演,劇目是4幕話劇《梅蘿香》(顧仲彝根據尤金·華爾特原著改編)。從1934年7月起,劇團北上北平、天津、石傢莊等地旅行公演近兩年。此間,得到瞭戲劇傢焦菊隱、陳綿、馬彥祥、熊佛西等的幫助指導,積累瞭30多個風格不同的劇目,提高瞭表演和導演水平。同時,吸收瞭陶金、趙慧深、白楊、藍馬等一批新秀。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演出約400場,劇目除《梅蘿香》外,還有《女店主》、《名優之死》、《打漁殺傢》、《雷雨》、《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年僅17歲的青年演員唐若青飾演的瑪格麗特(《茶花女》)、筱春蘭(《梅蘿香》)、金女士(《少奶奶的扇子》)等人物形象深受觀眾歡迎。唐槐秋飾演的周樸園,陶金飾演的周萍、阿芒,章曼萍飾演的四鳳、瑪絲洛娃(《復活》)等角色都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此外,劇團還多次應邀到大學演出,促進瞭話劇藝術在華北的進一步發展。

  1936年4月,劇團回到上海後,在卡爾登大戲院舉行10天的第1期公演,劇目為《茶花女》《雷雨》,大獲成功。後又續演3個月,並增演一些新劇目,僅《日出》一劇就連演瞭32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劇團以上海為根據地,先後赴蘇州、南京、武漢、長沙旅行演出。抗日戰爭爆發後,唐槐秋立刻率領劇團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在參與導演瞭《保衛盧溝橋》之後,奔赴武漢,在漢口演出瞭《回春之曲》、《夜光杯》、《李秀成之死》、《古城的怒吼》、《飛將軍》等戲劇。在武漢面臨失守的嚴峻形勢下,唐槐秋率團到瞭香港。此後,劇團內部發生分裂,部分成員離團。重組後的“中旅”劇團於1939年初在香港演出《鳳凰城》(吳祖光編劇),年底又回到淪為“孤島”的上海,上演《碧血花》、《李香君》、《洪宣嬌》等幾部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戲劇。《洪宣嬌》的上演引起日偽特務機關的註意,唐槐秋率團遠走北平。1943年初,在長安戲院演出《綠窗紅淚》時,日本憲兵隊突然闖進後臺和旅館,以“通共嫌疑”把他們全部逮捕入獄。經營救出獄後,劇團改名為“新中國劇團”,去天津演出後回到上海。當時,上海在日軍控制下,話劇畸形繁榮,劇團在藝術上也隨波逐流,為招徠觀眾而放棄瞭藝術上的追求。從此,劇團一蹶不振,加之抗戰勝利後的社會動蕩,物價飛漲,勉強維持到1947年,終於在南京宣告解散。

  中國旅行劇團在14年的演出活動中,始終以“民間、職業、流動”為宗旨,在中國話劇運動從愛美劇走向職業化的過程中,起瞭很大作用,上演瞭一批有影響的中外名劇和一些具有進步意義的戲,吸引瞭千千萬萬觀眾,擴大瞭話劇的社會影響,撒播瞭話劇的種子,為中國話劇事業培養瞭一批很有才華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