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培訓軍事、政治、專業幹部的學校。1933年10月,根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將1931年11月成立的 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分編為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彭(湃)楊(殷)步兵學校、公略步兵學校以及通信、特科、衛生、供給4所專業學校。其中,紅軍大學由原紅軍學校上級班和高級班編成,校址在江西瑞金,何長長工任校長兼政治委員,設上級政治、上級指揮、上級參謀和高級科。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時,部分紅軍學校合編為中央紅軍幹部團。到達陜北後,幹部團和陜北紅軍軍事政治學校合並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這一時期,紅二、紅四方面軍也相繼創辦瞭紅軍學校或紅軍大學。1936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擴建為西北抗日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6月,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林彪任校長,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政治委員,下設第1、第2、第3科。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各紅軍學校分別編入紅軍大學,分設第1、第2校。1937年1月,第1校遷至延安,改稱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2校遷至甘肅省慶陽,改稱慶陽步兵學校。

毛澤東(前排左二)、朱德(前排左三)與紅軍大學部分人員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