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211工程”總體規劃中兩個公共服務體系之一。其目標是以中國教育科研網為依託,建設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與中國教育科研網共同構築中國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使之成為國傢重要的資訊基礎設施之一。其宗旨是在教育部領導下,建設以中國高等教育數位圖書館為核心的文獻資訊聯合保障體系,實現高等學校圖書館文獻資訊資源的共建、共知、共用,為中國的高等教育服務。

  1993年,原國傢教育委員會開始規劃建立,委託北京大學制訂建設設。1996年8月,“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會議部署進行立項。1997年5月,國傢教育部成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北京大學作為項目法人成立管理中心,聯合有關高等學校開展項目可行性研究。1998年11月,原國傢計劃委員會批復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正式啟動。2001年7月,通過國傢驗收。2002年5月,為聯合更多的高校參與該項目的建設與服務,在管理中心主導下,成立瞭中國高等教育數字圖書館聯盟。國傢“九五”計劃期間,初步建成瞭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十五”期間建成具有中國特色、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數字圖書館基礎設施和文獻信息綜合服務體系。

  該項目設有如下管理機構:①領導小組,負責宏觀指導、決策和協調;②專傢委員會,協助制訂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並對各項工作進行評估;③管理中心,負責各項規劃的具體實施,設在北京大學圖書館。

  該項目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文獻信息服務網絡建設和文獻信息資源及數字化建設兩方面。文獻信息服務網絡采用全國中心、地區中心、成員館三級文獻保障體系,設立瞭文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農林(中國農業大學)、醫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四個全國文獻信息中心,華東北(南京大學)、華東南(上海交通大學)、華中(武漢大學)、華南(中山大學)、西北(西安交通大學)、西南(四川大學)、東北(吉林大學)七個地區中心和東北國防信息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文獻信息資源及數字化建設方面自建瞭聯合目錄數據庫、中文現刊目次庫、高校學位論文庫、高校會議論文庫、學科專題/特色庫、網絡資源導航庫、教學參考書數據庫、古籍特藏數據庫等一系列數據庫,通過集團購買等方式引進瞭一批中外文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建設瞭公共服務平臺,開發瞭聯機合作編目系統、聯機公共檢索(OPAC)系統、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系統等,形成瞭較為完整的CALIS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網絡。開展瞭公共目錄查詢、信息檢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網絡導航等網絡化、數字化文獻信息服務,對保障“211工程”各高校的重點學科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支持科研創新、促進相關高校圖書館的現代化建設等發揮瞭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