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關隘名。漢武帝時設置,和玉門關並稱兩關,因在玉門關南,以南為陽,故名。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南湖小綠洲,以西不遠即為沙漠,和玉門關一樣,漢代設有都尉,地位重要。《漢書·西域傳》記到鄯善(今新疆若羌東米蘭)和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的裏距都以陽關起始。從今敦煌西北出玉門關的大道稱為北道,西南出陽關的大道稱為南道,北道的路線曾有變遷,南道一直未變,即經今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昆侖山脈北麓的交通道路。陽關扼控南道,漢漢代在龍勒縣境,唐代在壽昌縣境。漢龍勒縣、唐壽昌縣遺址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南湖鄉破城子,南湖西南3千米的古董灘,一作古銅灘,為陽關遺址。這裡曾出土銅箭鏃、五銖錢、鐵器、日用器皿等漢、唐遺物,還有城墻、房基等遺跡。十六國西涼初還有在陽關屯田積谷的記載,約唐後逐漸廢棄。由於古代陽關地處邊陲,後人視為荒涼的象征,唐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把它描繪成遙遠偏僻、人地生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