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以肺炎病變為主的新發現傳染病。SARS音譯為薩斯。在中國又稱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簡稱“非典”。主要臨床表現為起病急、發熱、乾咳、氣促、肺實變體征、外周血白細胞不高或降低、胸片有炎癥性改變,病變發展迅速,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有醫務人員發病率高和傢庭聚集現象,並有病死率較高等特點。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較高的病死率,中國已將該病定為乙類法定傳染病。

  非典(SARS)是新發現的傳染病。2002年11月在中國廣東佛山發現第一例病人,以後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32個國傢和地區。除中國大陸外,還在中國的香港和臺灣,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及歐洲等地區發現此病。中國除廣東外,北京疫情最重,其次為山西、內蒙古、河北、天津等24個省、市。至2003年5月14日為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共有病例7 628例,死亡587例,病死率為7.7%。其中,中國大陸報告病例為5 124例,死亡267例,病死率為5.2%。患者為主要傳染源。近距離飛沫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人群普遍易感,20~60歲占發病人數的85%。

  非典病原 已確定為新型冠狀病毒(SARS–Co V),為RNA病毒。不耐熱,56℃90分鐘、70℃30分鐘即可滅活;紫外線照射60分鐘可滅活;對有機溶劑如乙醚4℃24小時、75%乙醇或含氯消毒劑均為5分鐘即可滅活。

  非典臨床表現 潛伏期2~14天。臨床表現為起病急,以發熱為首發癥狀,多為高熱、畏寒,伴或不伴頭疼、關節肌肉酸痛、食欲不振、乏力、胸痛;以後可出現咳嗽、呼吸急促。嚴重者可有呼吸窘迫、呼吸困難和低氧血癥,多見於起病後6~12天,部分患者可有腹瀉、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肺部體征常較輕,可聞及少許幹、濕性囉音或有肺實變體征。

  非典診斷 其要點、標準、輔助檢查如下。

  要點 有如下五點:①流行病學資料。發病前2周內有與病人密切接觸史,或發病前2周內有疫區居住史。②典型臨床表現。起病急,以發熱為首發癥狀,畏寒,頭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中、後期出現咳嗽,輕、中度患者出現呼吸急促和困難、低氧血癥,少數患者發展為ARDS。部分患者可聞及幹、濕性囉音和肺實變體征。③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多為正常或降低,血淋巴細胞、CD4+和CD8+細胞減低。④肺部影像學檢查。肺部有不同程度片狀、斑片狀浸潤陰影或間質性改變;部分病例進展迅速,呈大片狀陰影,常為多葉或雙側病變,陰影吸收及消散較慢。若檢查結果陰性,1~2天後應復查。⑤抗菌藥治療無效。

  疑似診斷標準 符合上述①+②+③項或②+③+④項。

  臨床診斷標準 符合上述①+②+③+④項或②+③+④+⑤項。

  重癥病例診斷標準 ①呼吸困難。成人休息狀態下呼吸頻率≥30次/分,且伴有以下兩種情況之一者:ⓐ胸片顯示多葉病變或病灶總面積在正位胸片上,占雙肺總面積的1/3以上;ⓑ病情進展,24小時內病灶面積增大超過50%,且在正位胸片上占雙肺總面積的1/4以上。②出現明顯的低氧血癥。氧合指數低於300毫米汞柱。③出現休克或多器官功能障礙。

  輔助檢查 除以上臨床診斷方法以外,還可用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有助於確診。①血清學檢查。可應用酶免疫法(EIA)、間接免疫熒光法(IFA)檢測SARS冠狀病毒的IgG和IgM抗體,抗體出現較晚,一般在10~21天後才出現陽性,不能作為早期診斷。血清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或恢復期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升高4倍或4倍以上,即可診斷。②病原學檢測。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法,采取口咽分泌物、痰、血、大便標本,應用RT–PCR技術檢測SARS冠狀病毒的RNA。但檢測結果的敏感度與特異性均較差。

  醫學觀察病例 與患者和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觸者,應進行醫學觀察。醫學觀察病例可在指定地點或在傢中進行醫學觀察,在傢中隔離觀察時,避免與傢人密切接觸,應註意通風,並由疾病防治部門進行醫學觀察,每天測體溫及其他檢查,當病情符合疑似或臨床診斷標準時,應送至“非典”(SARS)定點醫院隔離治療。

  非典治療原則 采用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心理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抗病毒治療(但療效不肯定);繼發感染的治療;無創、有創呼吸機的應用;恢復期病人血清治療和免疫調節劑等治療。

  非典預防原則 ①管理傳染源。嚴格隔離患者和疑似病人。②切斷傳播途徑。保持通風,註意個人衛生,減少集會及去人群擁擠場所。③保護易感人群。應特別註意保護醫務人員和患者傢庭成員,並進行醫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