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改造社會的政治實踐活動中所獲得的積極的政治成果的總和。政治進步的一種狀態。整個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地說,是指每一種社會形態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所決定的政治發展的程度或水準,主要表現為人們關於民主、自由、平等的實現程度或水準。

  K.馬克思早在1840年寫的《關於現代國傢的著作的計畫草稿》中就使用瞭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文明含義很廣、內容豐富,包括政治主體文明、政治關係文明、政治意識文明、、政治行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等。政治主體文明反映的主要是國傢政權的性質、作用、結構和活動方式,在多大范圍、多大程度上代表瞭人民群眾的利益;占主導地位的政治組織是否具有合法性基礎,能否得到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支持和擁戴;以群眾形式出現的政治主體的權利義務觀念、法治觀念、道德觀念、參政議政的意識和能力怎樣;代表公民從事政治管理、政治統治活動的各種管理者、領導者如何產生,其行為、後果是否受到有效的制約等。政治主體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關鍵。政治關系文明反映的主要是各政治主體的利益關系是否和諧,它們之間有無根本利害沖突,矛盾與沖突的調解的自覺程度如何;協調各種政治關系的手段和方法是否科學、有效;緩解矛盾、化解沖突的機制和體制是否健全和完善等。政治意識文明反映的主要是公民的政治心理是否健康;占主導地位的政治思想、政治信仰能否反映政治現象的本質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並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公民的政治興趣和參政議政能力達到什麼樣的水準等。政治意識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精神動力。政治行為文明反映的主要是政治行為的理性化程度如何,政治行為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環境、政治價值和政治行為準則;政治行為是否納入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軌道;政治行為的效能如何,與預期的效果、宗旨是否相統一等。政治行為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集中體現。政治制度文明反映的主要是作為特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主體,通過組織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的總和;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廣泛的階級基礎,集中體現和維護什麼人的利益,要扶持什麼、規范什麼、約束什麼;政治制度是否與其他社會制度體系的功能相適應,可否容納、代表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並根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及時有效的變革和調整等。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①階級性。政治文明總是體現和維護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利益和意志。②多樣性。政治文明的內在結構是多元的,不同層次的政治文明,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發揮不同的作用。③民族性。任何一種政治文明都隻能是一定民族的政治環境的產物,都必然受制於特定的歷史背景、經濟結構、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深深地帶有民族的鮮明特色。④動態性。政治文明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⑤歷史繼承性。不同社會形態的政治文明中有些形式是可以借鑒的,甚至可以說是相通的,政治文明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總是表現為後者吸收前者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過程。

  任何一種社會,都是由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基本結構構成的,其文明結構也表現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種文明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其中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靈魂,政治文明是保證。政治文明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礎之上的,也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有巨大的反作用。

  政治文明是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的程度或水平不斷提高。從宏觀的社會發展階段看,人類的政治文明區分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種新型文明,它消滅瞭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建立瞭人民當傢做主的國傢政權,確立瞭人們相互之間的平等關系,人民享有廣泛的自由、民主權利。人民的權利是通過代表多數人民利益的國傢機構實現的,並且得到瞭法律的切實保障。社會主義制度還在發展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將會達到更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