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主體在長期的政治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於政治生活各個方面的主觀印象和穩定的心理狀態。主要包括政治主體對於政治體系、政治權威、政治關係、政治過程和政治產品等政治現象的心理反映和價值傾向。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在比較政治學領域出現的。現代西方學者在進行不同國傢的政治體系比較研究時發現,在任何一種特定的政治體系中,都存在著某種特定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它是一定的政治制度得以有效運行的支持因素。但是,原有的“政治態度”、“價值觀觀念”、“意識形態”、“民族心理”等政治學詞匯,都不能準確、完整地概括這一現象,於是,人們開始使用一種新的詞匯“政治文化”。

  G.A.阿爾蒙德和S.韋伯把政治文化的內容歸納為:對政治系統整體的態度;對政治系統各個組成部分的態度;對自己在政治系統中的角色的態度。另有一些學者認為,態度、信仰和感情隻體現瞭政治文化一部分內容,或者說僅僅是對政治文化的一種狹義理解,他們主張將政治文化概念拓展到包括政治行為模式在內的廣義范圍。無論狹義還是廣義的觀點一般都認為,政治文化是連接宏觀政治和微觀政治的一種因素,它的作用是支持政治系統的正常運轉。它的作用方式,是通過直接作用於社會成員的政治行為,再間接地對整個政治體系發揮影響。

  政治文化具有不同的類型。在眾多觀點中,阿爾蒙德的劃分方法較有影響。他認為包含3種基本類型:①蒙昧型政治文化,其特點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也不關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②服從型政治文化,其特點是公民尊重並執行政府所作的權威性決策,但缺乏參與政治、向政府表達利益要求的意識。③參與型政治文化,其特點是與現代民主政治相適應,公民具有一定的政治參與熱情但不過分,對合法的權威亦有充分的尊重。一般來說,任何社會都不會隻有一種類型的政治文化,往往是幾種政治文化的混合體。

  對“政治文化”的不同理解在中國形成廣義和狹義兩種觀點。廣義的觀點認為,政治文化是觀念和實體統一體,應該包括“制度形態的政治文化”和“觀念形態的政治文化”兩個層次,政治文化研究包括對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研究。狹義的觀點認為,政治文化應當僅限於“觀念形態的政治文化”層次。這種理解與西方觀點比較接近,他們或者主張政治文化研究應當僅僅包括政治心理層面,或者允許將政治思想列入政治文化的研究范疇,而將政治制度排除在政治文化的視野之外。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認為,社會政治存在決定社會政治意識。政治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政治現象,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傢政治歷史與政治現實交互作用的產物,它將隨著人類社會歷史和政治文明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化。同時,政治文化又對政治體系、政治關系和政治活動表現出明顯的制約作用,成為影響社會歷史和政治文明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