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振動氣鳴樂器。廣泛用於交響樂隊、軍樂隊的中音銅管樂器。又名法國號。細長的圓錐形管身捲曲成圓形,號嘴為漏鬥形。喇叭口較大(見圖)。圓號一般裝有3個閥鍵(有直立式和旋轉式兩種)。按下閥鍵可與一定長度附管接通,增加號管長度;按下中間的第二閥鍵,降低半音;按下靠近號嘴的第一閥鍵,降低全音;按下靠喇叭口的第三閥鍵,降低3個半音;3個閥鍵綜合變換使用,則可吹奏音域內所有半音階。現代最常用的是F調圓號,軍樂隊常用BE調,較流行的還有F和BB雙調圓號,這種圓號還設有一個由左手拇指控制的BB附管的閥鍵,按下可從F調轉入BB調。圓號屬移調樂器,記譜多用高音譜表,F調記譜比實音高純五度;低音區則用低音譜表,實際音域為B1~f 2

  圓號聲音柔和、豐滿,和銅管、木管、弦樂器的聲音都能融合。在交響樂隊中,通常使用4支圓號,其中第一(獨奏的)和第三圓號吹奏較高聲部,第二和第四圓號吹奏較低聲部。為瞭變換音色及音量,在演奏中常用阻塞音和弱音器。阻塞音是吹奏時將右手插入喇叭口內而產生,弱音器一般用硬紙制作,呈空心杯狀,置於喇叭口內;用阻塞音或弱音器後音量減小,弱奏時音色溫柔、暗淡,有遠距離效果;強奏時則發出粗獷破裂般音質。

  圓號源於原始號角。古羅馬號角科爾努、盧爾(古代S形銅號)都是現代圓號的遠祖。這些號角通常是在作戰、狩獵和儀典中使用,最早被作為樂器使用的是獵號,可吹出自然諧音列的2~16諧音。1664年,法國作曲傢J.-B.呂利在喜歌劇《埃莉德公主》中首次使用。J.S.巴赫、G.F.亨德爾時期,一般隻有C調和D調兩種獵號,作曲傢們在獵號聲部上隻能寫有限的一些音。為瞭適應作品中不同調性的需要,演奏時就要更換不同調的獵號。演奏傢們為瞭能在一個號上吹奏出各種調來,他們曾在號嘴下加裝可插接的接管,通過更換不同長度的接管,以得到各調的音。但是使用麻煩,音準難以控制。德國德累斯頓樂隊的圓號手A.J.漢佩爾改進瞭這種接管裝置,把接管插到號身中段,增加瞭吹奏的準確性,稱為接管圓號。他還發現用阻塞音不僅可以改變音色、音量,同時還可以改變原來音高;通過調節捂入號口的手勢的辦法,可以吹出一些半音變化來。在巴赫、亨德爾時期的獵號,喇叭口朝上,為瞭更好發揮手的調節控制作用,他將喇叭口轉向瞭右側,以左手持號,這種方法至今仍沿用。1815年,雙簧管演奏者F.佈呂默爾H.施特爾策爾發明閥鍵裝置,使原來隻能吹奏自然泛音的獵號,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逐步形成現代圓號。

  不少作曲傢為圓號寫有獨奏和重奏曲。如J.勃拉姆斯的三重奏;N.A.裡姆斯基–科薩科夫、P.欣德米特的五重奏;J.海頓、W.A.莫紮特的圓號協奏曲等。中國作品有吳粵北《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