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住房。為木柱結構可移動帳篷。多圍以毛氈,故名。禦風寒性能好,製作簡便,易於搬遷,適於遊牧居住。在中國流行於蒙古、哈薩克、塔吉克、藏、羌等民族,多見於內蒙古、青海、甘肅、新疆等牧區。藏族氈房稱“帳房”,帳篷以黑犛牛毛織成,平面方形。蒙古族氈房稱蒙古包,外形由下部(圓柱體)和上部(圓錐體)組合而成,在氈房中最為典型。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遊牧時住的氈房也與此相類。它始於上古遊牧部落,古稱“穹廬”,又名氈帳帳幕氈包等。清代始稱蒙古包,源於滿語,“包”意為傢、屋。牧區所建蒙古包,四周側壁分成數塊,皆用條木編成網狀,每塊高1.3~1.6米,長約2.3米,幾塊連接,圍成圓形,上蓋傘骨狀圓頂。帳頂和四壁覆蓋或圍毛氈,用繩索固定。地面鋪很厚的氈毯。西南壁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用以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以氈覆蓋(見圖)。氈包中央設爐灶或火塘,三面設座:正對門處為主人居處,左有佛位,右有箱櫃;左面為男位和客位,右面為婦女居處。入口處左側放鞋靴,右側為餐具和燃料。蒙古包最小的直徑僅3米多,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期,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 000人。分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半農半牧區所建蒙古包形同房屋,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和泥土搭蓋,不可移動,是蒙古包的變異形式。

新疆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的氈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