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間斷地連續地進行的生產過程。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一個社會不能停止消費,因而也不能停止生產。任何時候的生產都是再生產。

  再生產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又是勞動力的再生產,也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勞動者在生產中消耗瞭勞動力,又通過消費各種消費資料恢復和更新自己的勞動力。通過再生產,人們不斷重複結成既定的生產關係。

  分類 從屬性來看,再再生產有個別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區別。個別再生產指個別生產者或生產單位的再生產;社會再生產由全社會互相聯系,互相補充,互為條件的生產者和生產單位再生產的總和構成,包括生產(狹義的生產,即直接生產出產品的過程)、分配、交換、消費4個環節,其中生產起決定作用。生產決定分配、交換、消費的內容、規模、方式和性質。分配、交換、消費制約著生產的發展。

  從規模來看,再生產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是在原有規模上進行的再生產。擴大再生產是生產規模比原有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剩餘產品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生產出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除瞭用於維持原來規模的生產以外還有剩餘,才能進行擴大再生產。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起點、基礎和組成部分。生產規模的擴大僅靠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技術沒有改進,稱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依靠改進技術,更有效地利用原有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擴大生產規模,稱為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實際上,這兩種擴大再生產,有時結合在一起進行。

  實現的條件 社會在一定時期(例如一年)所消耗的物質資料,必須在實物形態上為同量的新產品所替換,社會生產才能在原有規模上繼續進行。要擴大再生產,還需要有更多的新產品投入生產和消費。在商品經濟條件下,這種替換和增加投入要通過生產單位間等價交換來實現。生產出來的產品要能賣出去,下一輪生產所需要的物質資料要能買進來,生產才能連續不斷地進行。

  K.馬克思按照產品的用途把社會生產分成兩大部類,即生產資料生產部類(第Ⅰ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類(第Ⅱ部類)。指出,為實現簡單和擴大再生產,一方面,生產資料部類生產的生產資料,除瞭一部分提供給本部類以替換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和追加投入生產資料以外,還要有一部分用來與消費資料部類交換,以取得消費資料供本部類維持和擴大消費;另一方面,消費資料部類生產的消費資料,除一部分提供給本部類以外,還要有一部分用來交換生產資料以維持和擴大生產。兩部類之內和之間相交換的商品,不僅實物形態的品種和數量要符合需要,而且要價值量相等。這是再生產能夠繼續進行的必要條件。為此,社會生產的各部門和各種產品的生產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性質和特征 在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下,再生產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例如,封建主義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資本主義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征。就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來說,封建主義再生產,在長時間裡發展緩慢,技術停滯,物質資料的規模和構成很少變化。而資本主義再生產,在技術不斷更新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物質資料的構成日新月異,總量迅速增長。雖有周期性的起伏,但總起來看,速度遠遠超過封建主義再生產。就勞動力的再生產來看,封建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生產經驗世代因襲,提高緩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尤其是經過幾次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勞動者提高文化技術水平,不斷掌握新的技能,以適應新技術基礎上的再生產要求。就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來說,封建主義的再生產是農民人身依附於封建地主並受其剝削的再生產,資本主義再生產是資本傢剝削雇傭工人的再生產。馬克思指出,孤立地從一次生產過程看,似乎是資本傢自己掏腰包,預付給工人工資;從再生產過程看,資本傢用來付工資和購買生產資料的全部資本都是以前的生產過程中工人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所形成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下社會再生產的本質特點是生產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完善,使勞動者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越來越大的滿足,勞動者之間的互助合作關系不斷鞏固、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