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體裁樣式之一。原為歌劇、清唱劇、舞劇、其他戲劇作品和聲樂、器樂套曲的開始曲,後發展為獨立的音樂作品。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瞭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複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戈萊西的《女僕作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裡斯與海倫》序曲。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莊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類型。巴赫的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裡斯》序曲,預示瞭第一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采納瞭格魯克的這一原則。W.A.莫紮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采用瞭歌劇中的音樂主題。L.van貝多芬的3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 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瞭表現劇情的功能。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隻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開瞭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傢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赫佈裡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