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一門。唯一沒有口和消化管的非寄生三胚層無脊椎動物,全系海產,營底埋生活,棲居在由其自身分泌的幾丁質–硬蛋白所構成棲管內。棲管表面被有粗細不等的須狀物,大多數屬棲管表面均具褐色或黃色的色帶。動物身體細而長,多數種體寬(直徑)不足1毫米,但體長卻超過100毫米。共分為2目6科18屬,已發現瞭80多種,在中國東海海域發現2種。

  體軀 須腕動物的身體前後共分為:①觸手區,系動物體軀軀的前部(前體),具細長的觸手,觸手由位於觸手區背面的圓形或三角形頭葉基部腹面分出,皆排列成圓柱體,從單一的螺旋形觸手(如西伯加蟲屬)到多達200根以上排列成螺旋狀的觸手(如旋腕蟲屬);②系帶區(中體),又稱腺體區,位於觸手區和生殖區(後體)之間,較短,其主要功能是分泌幾丁質–硬蛋白,構成棲管,在腹面有幾丁質系帶,當蟲體從棲管前端伸出時,系帶可依附在管壁上以支持蟲體的活動;③生殖區,又稱軀幹部,極長,位於系帶區之後,具許多外乳突和其他幾丁質附著構造;④尾體,系動物體後末端的分節區,由5~23個體節構成,內部具隔壁,外部具剛毛,與環節動物的體節相似。尾體及其剛毛的功能可能是使動物錨定在棲管內,並有助於動物在海底淤泥中行鑿穴活動。尾體結構脆弱,當動物被外力拉曳出海底淤泥時,易與動物體斷開而留在淤泥中。

  器官系統 須腕動物的肌肉發達而不變。大多數肌肉為平滑肌,但心臟和血管的肌肉具橫紋,類似於軟體動物的賁門肌。體軀前端的觸手區、較短的系帶區、很長的生殖區和末端的尾體4部分都有腔隙。觸手區有袋形體腔囊,向前通向頭葉和觸手體腔,並有一對體腔管開口於兩側。系帶區的體腔囊長,無體腔管,但有許多管狀腺體。生殖區有一對很長的體腔囊,其體腔管很發達,而且變為生殖管,其對外開口部稱為生殖孔。

  觸手是須腕動物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當動物從其棲管管口伸出觸手時,它便用觸手捕獲懸浮在水中的有機碎屑。食物顆粒可能直接由觸手表面進行體外消化和吸收。吸收以反濃度梯度的方式實現,也可借有限的胞飲和吞嗜作用來補充。

  動物體的背腹中央有背血管和腹血管。腹血管在觸手區擴大成心臟,從心臟分出血管進入觸手,每一觸手均有向心和離心兩血管,分別為血液流入血管和流出血管。血液在腹血管內由體後端流向前端,在背血管內則由體前端流向後端。血液由心臟壓入觸手血管,然後由觸手流入背血管。因此,須腕動物的循環系統屬閉管式,觸手可能是其氣體交換的主要部位。

  須腕動物的血液為紅色,血液內有無核小體、圓形或橢圓形淋巴球。在動物體軀觸手區的第一對體腔管兼有排泄功能,兩管在消化部有很多毛細管與體腔相通,並有彎曲的排泄管,緊貼背血管。排泄物由觸手區兩側的體腔管管孔排出體外。

  在動物體軀觸手區背面頭葉內有一主神經節,在主神經節的兩側各有一條主神經索伸向體後,在表皮基底層內有上皮內神經。

  須腕動物是雌雄異體,生殖孔的位置是唯一的性別特征。生殖腺成對,圓柱形,位於生殖區的側面,雄生殖孔開口於生殖區靠近系帶區腹面的生殖突上,雌生殖孔開口於生殖區的中部。雄生殖管的末端部分把精子吸集在具長尾的精莢內。精子的運輸過程至今尚未觀察到,但已知西伯加蟲屬的精莢是以觸手運送至棲管管口的。受精過程尚未觀察到,但在雌蟲棲管內發現瞭發育的幼年個蟲。受精卵兩側對稱,卵圓形或橢圓形,富含卵黃。卵裂方式是由輻射型或螺旋型發展而來的兩側對稱型。無囊胚腔,以外包法形成原腸腔。胚胎在雌蟲棲管內孵育。從棲管收集到的後期胚胎具許多卵黃和兩個纖毛環。至於幼蟲離開母蟲棲管後,究竟是借水流漂浮還是立即下沉到海底,目前尚不清楚。

  生態特點 須腕動物幾乎全為深海動物,其棲息深度均在100米以下,個別種能分佈於深達9 700多米的深海溝的海底,在高緯度海區常棲息於較淺的水域,而在低緯度海區則生活於深海海溝內。大多數須腕動物都分佈於大陸坡以及大的島嶼周圍,這和它們的營養方式密切相關。須腕動物可以從其棲息地周圍的淤泥中吸收溶解的有機質,而這些有機質與海流的流向、流速和底質有著密切關系。絕大多數須腕動物都棲息於海底淤泥中,生活在直立的棲管內。它們通常密集成群,有時數量多達每平方米200條。極少數種可在爛木或其他碎屑間構築棲管。棲管很長,一般長達10~85厘米,有的甚至超過2米。在棲管管壁上,常有刺胞動物、海綿和苔蘚蟲等附著生物附著。

  分類 須腕動物在首次發現時被歸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中。

  2002年國外學者根據DNA序列把須腕動物和被套動物合並為須腕蟲科(Pogonophoridae),歸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的纓鰓蟲目(Sabellida)中。盡管如此,這裡仍按多數學者的意見,把須腕動物和被套動物分別視作一獨立的動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