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統計學的一個分支。名稱源出於A.瓦爾德在1947年發表的同名著作《序貫分析》,它研究的物件是“序貫抽樣方案”,以及如何用這種抽樣方案得到的樣本去作統計推斷。序貫抽樣方案是指在抽樣時,不事先規定總的抽樣個數(觀測或實驗次數),而是先抽少量樣本,根據結果,再決定停止抽樣或繼續抽樣、抽多少,這樣下去,直至決定停止抽樣為止。與此不同的事先確定抽樣個數的那種抽樣方案,稱為固定抽樣方案。。

  例如,一個產品抽樣檢驗方案規定按批抽樣品20件,若其中不合格品件數不超過3,則接收該批,否則拒收。在此,抽樣個數20是預定的,是固定抽樣。若方案規定為:第一批抽出3個,若全為不合格品,拒收該批,若其中不合格品件數為X1<3,則第二批再抽3-X1個,若全為不合格品,則拒收該批,若其中不合格品數為X2<3-X1,則第三批再抽3-X1X2個,這樣下去,直到抽滿20件或抽得3個不合格品為止。這是一個序貫抽樣方案,其效果與前述固定抽樣方案相同,但抽樣個數平均講要節省些。此例中,抽樣個數是隨機的,但有一個不能超過的上限20。有的序貫抽樣方案,其可能抽樣個數無上限,例如,序貫概率比檢驗的抽樣個數就沒有上限。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軍需驗收工作的需要,瓦爾德發展瞭一種一般性的序貫檢驗方法,叫序貫概率比檢驗法(簡稱SPRT)。他還給出瞭這種檢驗法的平均抽樣次數和功效函數,並在1948年與美國統計學傢J.沃爾弗維茨一起,證明瞭在一切兩種錯誤概率分別不超過αβ的檢驗類中,上述序貫概率比檢驗所需平均抽樣次數最少。瓦爾德在其著作中也考慮瞭復合檢驗的問題,有許多統計學者研究瞭這種檢驗。瓦爾德的上述開創性工作,引起瞭許多統計學者對序貫方法的註意,並繼續進行工作。人們逐漸認識到,序貫方法很重要,但瓦爾德所提出的具體方法——序貫概率比檢驗(SPRT)卻有局限性或缺點(例如樣本量沒有上界,對復合假設的檢驗不一定優等),不利於在工程(特別是可靠性工程中的壽命檢驗)中應用。於是,統計學傢們不斷提出新的序貫檢驗法(如截尾型的SPRT法、成組序貫檢驗法、2–SPRT法、加權的序貫似然比法等)。

  除瞭檢驗問題以外,序貫方法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少進展。對一般的統計決策問題,在各次觀測結果相互獨立的情況下的序貫貝葉斯解的問題,在理論上已有較完整的結果。在點估計方面,對序貫的最小化最大估計的研究有瞭一些結果。在區間估計方面,關於斯坦的二次抽樣,正態均值及一般總體均值和線性模型參數的區間估計,有不少的工作。另外,在數理統計學中有一類在應用上重要的問題,叫選擇問題,它要求從若幹個分佈中挑選出一個在某種意義上的最優者。例如,從若幹個具有不同均值的正態分佈中,挑選出其均值最大者。關於這個問題也發展瞭一系列的序貫方法。

  

推薦書目

 陳傢鼎. 序貫分析.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WALD A. Sequential Analysi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47.

 GHOSH B K, SEN P K. Handbook of Sequential Analysis. New York: M. Dekker,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