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一定時期和一定水域範圍內某種漁業資源狀況和可能達到的漁獲量等所作的預報。通常由漁業科研機構發佈,預報內容可包括資源數量、動態、漁期、漁場、漁獲量等評估和預測結果的各種重要資訊。對合理安排捕撈生產,提高捕撈效率,獲取較高效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是漁業管理部門進行宏觀決策的重要依據。

  按預報時效可分為長期預報、中期預報和短期預報3類。長期預報通常是對來年資源狀況和可能漁獲量的預報,中期和短期預報分別指在漁汛到來之前和汛汛期以內所作的預報。長期和中期預報側重魚群的數量、質量和可能漁獲量,其中魚群質量指魚群的年齡組成、魚體大小等。短期預報則側重捕撈對象動態,即漁場漁期,尤其是魚群特別密集的分佈區域(俗稱中心漁場)隨時間的變動情況。按預報內容可分為可能漁獲量預報、漁汛期預報和現場預報等。前者相當於長期預報或中期預報,汛期預報和現場預報則相當於短期預報。中國習慣於按預報內容區分。

  可能漁獲量預報 有以下兩種方法:

  ①經驗性預報方法。又稱統計預報方法。即根據歷史統計資料,經相關、相似或時序分析進行預報的方法。通過相關分析進行預報,是從此前海洋環境、氣象條件以及漁業資源生物學等方面的多年統計資料中選取與漁獲量相關關系最密切的因素作為預報指標,再經回歸方程計算進行預報。通過相似分析進行預報,是將預報年份的情況與歷史情況進行比較,以“聚類分析”等數學方法對歷史資料進行分類,並在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判別,得出與預報年份最接近的歷史年份,並按最接近的年份作預報。通過時序分析進行預報是以總漁獲量或單位捕撈力量漁獲量的長期歷史資料為依據,在分析其變動規律的趨向性(上升趨向或下降趨向)和周期性的基礎上進行預報。經驗預報的優點是較為簡明,預報方法易於掌握;缺點是因各種關系僅僅是外部現象間的聯系,預報結論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一定程度的主觀性。

  ②理論性預報方法。以漁業生物學資料為依據,通過數理分析捕撈對象資源量變動與各因子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預報的方法。一般需經設計數學模型、計算參數和確定預報期內捕撈力量等步驟。捕撈對象每年的資源量是資源量增加和減少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增減分別決定於資源的補充量和生長量及資源的捕撈死亡和自然死亡。漁業資源的增加和減少還與環境條件和捕撈活動密切相關,因此數學模型中涉及許多因子。但由於對上述各因素間相互關系的機制遠未研究清楚,故預報時常對數學模型進行簡化,或提出某些假設以減少參數。例如:假設自然死亡系數為常數、環境條件逐年不變等;或根據漁業資源自然死亡率波動較大的時期出現在個體發育早期某個階段的一般規律,取自然死亡率比較穩定時的幼體數量作指標預測補充量。無疑,這些簡化措施都會影響預報的質量。

  汛期預報和現場預報 通常是根據捕撈對象的洄遊分佈狀況與海洋環境諸要素(如水溫、鹽度、海流)間相互關系的規律,廣泛收集生產情況、海洋環境數據和探捕調查結果等現場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後做出。由於預報期較短,要求搜集整理資料和預報必須迅速及時,因此,情報網的完善,通信技術和魚群偵察手段的現代化,是保證汛期預報或現場預報,滿足實用要求的重要條件。

  應用 漁情預報是為漁業資源管理和生產服務的。可能漁獲量預報在漁業上應用很廣,可作為對漁港、漁業基地設施等的投資決策、確定捕撈限額、編制年度和長期漁業生產計劃以及生產單位對漁船的配置等的重要依據。汛期預報和現場預報的服務對象主要是生產單位,可據以縮短漁船偵察魚群的時間,從而及時掌握中心漁場情況,提高漁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