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關於教育的主張。出自《論語·衛靈公》,意為不分貴賤、貧富、種族,人人都可以入學受教育。關於“類”的解釋,東漢馬融說:“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梁朝皇侃說:“人乃有貴賤,同宜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他們都把“類”解釋為“種類”。類,指智愚賢不肖乃至富貴貧賤等區別而言。“有教無類”謂不論其人屬於何類,都須施以教育。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打破瞭貴族壟斷、學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動擴展展到瞭民間。孔子不僅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而且身體力行,在教學實踐中貫徹瞭這一主張,在他的弟子中就有各式各樣的人,既有貴族,也有被稱為鄙人的下層人士,也有像顏淵那樣貧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