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資產階級政黨。前身是1679年成立的輝格黨。1832年議會改革後(見英國議會君主制),輝格黨逐漸轉向自由主義,要求自由貿易和自由政治。1839年,J.羅素開始使用自由黨名稱。1867年第2次議會改革後,自由黨領袖W.E.格萊斯頓4次出任首相。此時,自由黨已成為英國資產階級的政黨。為適應資產階級的需要,格萊斯頓實行市政改革,加強官僚機構。1884年實行議會改革,進一步擴大選舉權。該黨主張給愛爾蘭以自治;對外堅持“光輝孤立”政策,,維持歐洲均勢,但並沒有放松侵略其他地區的弱小民族。19世紀最後30年,自由主義開始衰落。1886年,因愛爾蘭自治問題,自由黨分裂。以J.張伯倫為首的一批自由黨人形成自由黨統一派,脫離自由黨倒向保守黨。此後20年,自由黨又在1894年短期組閣。1905年,自由黨重新執政。H.H.阿斯奎斯自由黨內閣促成議會通過1911年議會法,取消上院否決權,放棄傳統的光輝孤立政策,積極備戰,把英國推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5年,阿斯奎斯組成戰時聯合內閣。1916年以D.勞合·喬治為首的一些自由黨人反對阿斯奎斯。不久勞合·喬治任首相,傾向保守黨。1922年聯合內閣崩潰後舉行大選,保守黨取勝,自由黨分裂為兩個互相對立的集團,力量削弱,從此沒有再單獨執政。1923年自由黨兩派重新統一。1931年,在支持R.麥克唐納國民政府問題上再度分裂。1931~1932年短期參加過全國政府。1940~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聯合政府,但議員人數很少,從未超過14人,有時減少到6人。此後,自由黨日益衰落。1981年,與社會民主黨結成聯盟。1988年與社會民主黨合並為自由民主黨。自由民主黨在2005年大選中獲得62個議員席位,後在補選中又增加1席。2007年12月N.克萊格當選該黨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