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開敞式或帶有胸牆進水口的溢流泄水建築物。可宣洩規劃的庫容所不能容納的洪水,防止洪水漫溢壩頂,保證大壩安全。溢洪道可與壩體結合設置,也可設在壩體以外的地方。其選型和佈置,根據水庫水文條件,壩址地形地質、水流條件,樞紐佈置、施工、管理條件及造價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溢洪道除瞭應具備足夠的泄流能力外,還要保證在工作期間自身及鄰近建築物的安全,並使下泄水流與原河道水流妥善銜接。溢洪道的使用率,取決於洪水特性、工程開發性質和水庫設計標準。一般不經常工作,但卻卻是水庫樞紐中重要的建築物。

圖1 正槽溢洪道與側槽溢洪道的堰槽平面位置比較

  分類 按泄洪標準和運用情況,可分為正常溢洪道非常溢洪道,前者用以宣泄設計洪水,後者用於宣泄非常洪水。按其所在位置,可分為河床式溢洪道和岸邊溢洪道。河床式溢洪道通常是經壩身溢洪的溢流壩。岸邊溢洪道按結構形式可分為四類。①正槽溢洪道。溢洪道的泄槽與溢流堰軸線正交,過堰水流與泄槽軸線方向一致(圖1a)。②側槽溢洪道。溢流堰大致沿等高線佈置,水流從溢流堰泄入與堰軸線大致平行的側槽後,流向作近90°轉彎(圖1b),再經泄槽或隧洞流入下遊。③井式溢洪道。進水口在平面上為一環形的溢流堰,水流過堰後,經豎井和隧洞流入下遊(圖2)。

圖2 井式溢洪道剖面圖虹吸溢洪道。利用虹吸作用泄水,水流出虹吸管後,經泄槽流入下遊(圖3),它可建在岸邊,也可建在壩體內。對於土壩、堆石壩等,由於壩身不能佈置高水頭、大流量的泄水建築物,故多采用岸邊溢洪道。2000年建成的中國最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壩(廣西天生橋一級電站),壩高178米,設有5孔13米寬、20米高的溢洪道,總泄流量為21 750米 3/秒,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岸坡溢洪道。

圖3 虹吸式溢洪道剖面圖

  組成 通常由進水渠、控制段、泄水段、消能段及尾水渠組成。①進水渠起進水與調整水流作用,前方水域應開闊,進水通暢,平面佈置力求平順,避免斷面突然變化,如需轉彎,其轉彎半徑宜大於5倍渠道水面寬度,渠底高程比堰頂高程低些;渠內水流平順均勻,水面波動小而無漩渦;流速不宜大於2~3米/秒;進水渠是否砌護,視地質、渠線長短及流速大小而定。有的溢洪道,由於進水渠短或基本沒有進水渠,應註意合理選擇進口形式,保證進水條件。②控制段是控制溢洪道泄流能力的部分,主要包括溢流堰及連接建築物。③泄水段是控制段和消能段的連接段,通常有泄槽與泄洪隧洞兩種形式。④消能段通常采用挑流消能或水躍消能。⑤尾水渠是當下泄水流不能直接歸入原河道時修建的,要求與下遊河道妥善銜接。

  

推薦書目

 祁慶和. 水工建築物. 3版.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