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精神世界進行把握的一種特殊方式。它通過審美創造活動表現情感理想、再現客觀世界,滿足人們的審美精神需求,實現審美主體和客體的相互物件化。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類精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

  藝術概念的歷史演變 中國和西方古代對藝術的理解都很寬泛。中國先秦時期就有“藝”的概念,如《論語》中有“遊於藝”。這時的“藝”是指技藝,包括禮、樂、射、禦、書、數,即“六藝”。“藝術”一詞,漢語中最早出現於《後漢書·伏湛傳》,泛指各種技術才能。直到清代劉熙載《藝概》中提及的“藝”,包括詩、詞、曲、賦、散文、書法等門類,“藝術”才具有概括性的含義。

  在西方,古希臘人關於藝術的觀念,指各種技藝或技藝生產,他們幾乎把所有按一定規則和知識從事生產的活動,如建築、繪畫、雕塑、騎射、烹調、論辯、手工藝制作等,都稱為藝術。亞裡士多德對希臘傳統的藝術概念加以改造,將藝術(音樂、詩歌、雕塑等)從技藝和技術中分離出來,和一般技術作瞭區分,稱為“模仿性藝術”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發現瞭“美”是區分藝術與其他一般性技藝的標準。真正從藝術概念去思考各門類藝術的是法國美學傢C.巴特,他在1747年出版的《簡化成一個單一原則的美的藝術》一書中,以模仿作為原則,考察瞭音樂、詩歌、繪畫、雕塑和舞蹈5種藝術,把它們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並稱之為“美的藝術”。“美的藝術”擺脫瞭技藝和科學,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概念,現代藝術概念由此誕生,西方現代藝術體系和理論也隨之建立。西方現代藝術概念和體系在近代傳入中國後,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藝術本質 藝術的概念確立後,無論傳統的還是現代的藝術理論,對藝術的本質問題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傳統理論中最具影響和代表性的是再現說和表現說。再現說認為,藝術在本質上是對自然的模仿或對世界的再現。在中國藝術理論中,孔子論詩的“興觀群怨”中的“觀”,謝赫“六法”中的“應物象形”、“傳移模寫”,陸機的“存形莫善於畫”,都談的是藝術中的模仿和再現。在西方,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瞭“藝術模仿自然”的觀點。亞裡士多德認為藝術表現瞭人的模仿的天性。這種強調再現的模仿說理論,在西方占統治地位達2 000年以上。直到19世紀下半葉,俄國的N.G.車爾尼雪夫斯基仍然強調再現生活是藝術的本質。再現說因強調藝術與現實的密切關系而有其合理性。表現說認為,藝術來源於人的精神世界,在本質上是對藝術傢情感的表現。在中國,自古以來占統治地位的藝術觀念是以詩言志、詩緣情等為代表的藝術表現論。在西方,柏拉圖關於藝術創作的“迷狂說”已顯示出表現說的端倪。18世紀後表現說成為一種較系統的理論。J.C.F.von席勒認為藝術是自由的表現,G.W.F.黑格爾認為藝術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I.康德認為藝術是天才的藝術才能的表現,而F.尼采則認為藝術是主觀意志的表現。表現說強調瞭人類作為藝術創作活動主體的能動作用,但忽視瞭起決定作用的人的實踐活動。

  在現當代美學、藝術理論中,關於藝術的本質問題呈現出多元闡釋並存的格局,其中較具影響的有形式說、升華說、藝術符號說等。形式說把藝術形式看作藝術的本質。英國美學傢C.貝爾在代表性理論著作《藝術》中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僅僅是“線、色的關系和組合”,所謂“有意味”,指的是能激起人的審美感情,而與藝術內容毫不相幹。貝爾的理論成為現代形式主義藝術理論中一個重要而有代表性的學說。除貝爾之外,在20世紀初的俄國形式主義和英美“新批評”派中,也普遍存在把藝術視為純形式的觀點。升華說認為,藝術是被壓抑的無意識本能欲望在幻想中的實現,藝術是欲望的轉移、升華形式。這是S.弗洛伊德運用精神分析說研究藝術得出的一個觀點,在西方影響很大。弗洛伊德對藝術的解釋,涉及藝術活動的深層心理學問題,是一種無意識、非理性的觀點。藝術符號說認為,應從藝術的符號性上規定藝術的本質。德國哲學傢E.卡西雷爾從他的符號形式哲學理論出發,指出藝術是“直覺符號的語言”,他把藝術理解為通過創造符號的活動去顯現人的內在生命的動態過程。美國美學傢S.K.朗格進一步發展瞭卡西爾的學說,在《藝術與情感》一書中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她又指出,藝術符號所表現的情感不是藝術傢的個人情感,“而是他認識到的人類情感”。

  現代藝術理論中關於藝術本質問題較具影響的還有藝術直覺說、藝術經驗說、藝術行為論、藝術本質否定論等,這些理論以獨到的觀點推進瞭藝術理論的發展。但由於各派理論傢采取的哲學立場不同,也由於藝術本身的復雜性,上述一系列理論都隻是強調或突出瞭某一側面或功能,未能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因此,要從整體上把握藝術的本質,必須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批判地吸收以往藝術理論中有益合理的成分,對藝術進行系統的綜合性研究,進一步探索和揭示藝術的本質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藝術理論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1857年,K.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論證瞭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發展的不平衡關系,正式提出“藝術生產”的概念。從生產的角度去理解藝術創造活動,表明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本質具有一致性,藝術也同樣要服從生產與消費的普遍規律。首先,藝術是一種生產,可以從物質生產的本質去理解藝術。人類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改造瞭自然,通過這種實踐活動,使自然成為人化的自然,使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從而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的對象化實踐活動又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物體的,所以人的實踐又具有審美價值屬性。人類的藝術生產活動,作為生產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一種實踐性的對象化活動。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它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能動地反映社會存在。辯證唯物論把精神生產包括藝術生產的本質概括為能動的反映,這一能動的反映包含瞭再現與表現雙重要素。藝術既受社會意識形態一般規律的制約,又有自己的特殊規律。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藝術是人對世界的一種特殊的掌握方式,而人對世界的理論掌握方式是“不同於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04頁)。一般說來,理論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理性抽象的方式,而藝術的掌握方式是感性直覺的方式。馬克思指出的人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方式,主要是指藝術的肯定方式,因為藝術活動對象化的形式是感性的,對藝術的感受要受制於人的感官。藝術必然要借助於一定的感性形式,創造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所以,藝術作為實踐性的精神生產,就是借助於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將在觀念中所反映和改造過瞭的自然與社會生活,以及主觀精神世界物化出來,把人的意識和思維成果予以對象化,實際地創造出具有感性形態和審美價值的精神產品,即審美對象,目的在於滿足人們的審美精神需求。藝術生產就是這樣的一種精神生產。其次,藝術生產理論要求從消費的角度去理解藝術。藝術是一種生產,也要遵循生產的一般原理。這樣就把藝術作為一個系統來觀照,全面地考察藝術的生產與消費過程。藝術創作、藝術產品和藝術消費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藝術產品是藝術生產的中間環節,把藝術傢和消費者聯結在一起。在現代社會大眾傳播媒介的作用下,藝術生產與藝術消費之間形成瞭一種辯證互動關系。一方面,藝術生產規定著藝術消費,為其提供消費對象即藝術品,同時也規定著藝術消費的方式和需要。另一方面,藝術消費又制約著藝術生產,藝術產品的審美價值在消費中才能得到最後的實現與完成。藝術消費也制約著藝術生產的方式和規模,消費需求成為藝術生產的動力。在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之間的中介體制,如博物館、影劇院、出版社、音樂廳、藝術院校和大眾傳播媒介等,都對藝術傳播起著重要作用。總之,從藝術生產的視角來觀照,藝術就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可以從整體上把握藝術的本質。

  藝術分類原則與藝術門類 藝術門類的劃分,歷來存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向。一是把藝術世界作為一個系統的整體,按某種統一的原則或標準作出邏輯劃分;一是把藝術世界看作是由某些基本門類自然形成的體系,從藝術的客觀實際出發作出自然劃分。在美學和藝術理論發展史上,最為常見的藝術的邏輯分類有:按藝術的外在存在方式,將藝術劃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和時空藝術;按藝術存在的形態,將藝術劃分為靜態藝術、動態藝術和動靜結合藝術;按審美主體對藝術的感知方式,將藝術劃分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視聽藝術和視聽–想象藝術;按藝術反映生活的側重面,將藝術劃分為再現性藝術、表現性藝術和再現–表現性藝術。藝術的自然分類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中國目前較通行的分類,是以創作藝術作品所使用的物質媒介和表現手段,將藝術劃分為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語言藝術和綜合藝術。基本藝術門類有:繪畫、書法、攝影、雕塑、建築、工藝美術、音樂、舞蹈、雜技、文學、戲劇、戲曲、曲藝、電影和電視藝術等。藝術分類隻具有相對的意義,分類研究的目的是把握藝術的特征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