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國傢。國名系沿用西元前933年古希伯來統一王國分裂為南北二國後的北王國國名。在《舊約·創世記》裏,Ysrael是猶太人祖先亞伯拉罕之孫雅各的別號。傳說雅各率傢族成員從埃及返回迦南途中,與一天神角力,因力大無比而使天神折服,乃稱他為Ysrael,意即“與天神摔跤的勇者”。而古以色列王國,是雅各傢族子孫創建的,故用為國名。現代猶太人建立國傢,再襲用古國名為今國名(且兼取其古希伯來語原義,喻“勇者之國”)。全稱以色列國。國境位於巴勒勒斯坦地區,西臨地中海,陸上北毗黎巴嫩,東北界敘利亞,東以三面環繞態勢圍攏著“西岸地區”,東南鄰約旦,西南接埃及;在地中海海岸的南端,從北、東兩面包圍著“加沙地帶”。平面輪廓呈中部向內深深凹進的長條形。根據聯合國1947年關於 巴勒斯坦分治決議 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52萬平方千米,但通過1948年以來與周邊阿拉伯國傢發生的歷次戰爭,2005年8月,以實施“脫離計劃”,單方面從加沙和西岸部分地區撤出猶太定居點和軍隊。實際控制面積約為2.5萬平方千米。人口774.6萬(2011)。全國分為6個行政區,下再分為30個區、31個市。1948年建國時,將首都設在特拉維夫,1950年單方面宣佈遷往耶路撒冷。1980年以議會通過法案,宣佈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但耶路撒冷的地位和歸屬,在阿拉伯國傢和以色列間存在嚴重爭議。迄今絕大多數國傢的駐以使館仍然設在特拉維夫。

  自然地理 國土南北延伸420千米,東西寬20~160千米不等。從西向東大致分為4個自然地理區:①地中海沿岸平原區。南北長164千米,最寬僅30餘千米,有若幹短小河流橫切而過。②山嶽–丘陵區。從北部邊界向南延綿至中部,地勢向東遞降,其中的加利利–撒馬利亞山地多處被斷層切割;隆起於國境北端的梅龍山,海拔1 208米,是全國陸面最高點。③大裂谷區。沿東部邊境延伸,南迄亞喀巴灣,是東非–西亞大裂谷的一部分、約旦河的部分河段,形成東部的天然國界線,分屬三國的內陸湖泊死海,湖面海拔−416米,為世界陸面最低點。④內蓋夫沙漠地區。廣佈於國境南半部,幾乎占全國面積的60%。

  以色列南北氣候不同。北部和中部屬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北中部平均氣溫約10℃,內蓋夫南端的埃拉特為17℃;夏季平均氣溫分別為23℃和34℃。降雨較少,愈南愈少;全國一半以上地區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內蓋夫地區年僅100毫米,死海以南的阿拉伯幹河甚至不足25毫米;北部高原和沿海地區年降水量可大於400毫米,最北部高原地區年降水量甚至可超過1 000毫米。內陸偶爾有雪。東部國界河流約旦河是最大的常年河,東北部的太巴列湖,是重要的淡水水源,東部有分屬三國的世界最低內陸咸水湖——死海。

  以色列是西亞唯一兩面瀕臨不同大洋水域(大西洋的地中海和印度洋的紅海)的國傢,海岸線全長198千米,岸線平直延伸,缺乏天然港灣。礦產資源貧乏,主要有鉀鹽、石灰石、銅、鐵、磷酸鹽、鎂、錳、溴、硫磺等。森林覆蓋率5.7%。

  居民 在整個中世紀,當地猶太居民的人數不到5 000,19世紀該地區的猶太人從1萬增至5萬;1922年人口普查記錄的猶太人數是8.4萬,1931年是17.5萬,1949年80萬,2002年是530萬,相當1949年的6.6倍。移民是人口增長最主要的因素,唯來源地不同:1948年前,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中的9/10來自歐洲;1948年以後,大量猶太人從北非、亞洲移入。全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10人,隨著猶太人繼續不斷地移入,人口密度還會提高。人口分佈極其不均,例如特拉維夫行政區,面積171平方千米,僅占全國面積的0.684%,人口卻高達130萬,相當於全國人口的18.6%,平均每平方千米7 600餘人;而南方行政區,面積14 231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60%,共有人口90萬,僅占全國人口的12.9%,每平方千米不過63人。人口的年齡構成,15歲以下人口占27.7%;15~64歲人口占62.2%,65歲以上占10.1%(2006)。人口的平均壽命,男為76歲,女為79歲(2004),女性壽命之長是亞洲第一,男性是亞洲第二(僅次於日本)。城市人口比重達97.6%(2006),在亞洲位居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科威特)。民族構成簡單,主要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廣大的沙漠地區居住著人數不多的貝都因人)。在全國人口中,猶太人占75.3%,阿拉伯人占20.5%(2011)。猶太人信奉猶太教,阿拉伯人大多數是穆斯林,1/6信奉基督教。猶太人又有地區分佈上的特點:中部低地多為歐洲猶太人,而外圍地區,膚色較深的東方猶太人占很大比例。來自歐洲與來自“東方”的猶太人,文化和教育程度相差很大。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均為官方語言。由於猶太人多從歐洲各地移來,日常生活中習用依地語(Yiddish,又譯依第緒語或意第緒語,一種自古高地德語發展而來的語言,但用希伯來字母書寫)。

圖1 以色列伊斯雷谷地的摩沙夫鳥瞰

  歷史 獨立前以巴勒斯坦名行世的這個地區,古稱迦南。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有王國,但從公元前6世紀起,即長期連續遭波斯、希臘、羅馬、土耳其等的輪番占領,猶太人大部分被逐出傢園,流徙異域。公元7世紀,在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下,阿拉伯人不斷移入,成為該地區的主要居民。19世紀後期,英、美等國的猶太族裔倡導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批的猶太人陸續回到當時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但為數殊少,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00年,其總數不過5萬。戰爭結束後,國際聯盟將巴勒斯坦交英國委任統治。1922年,這裡開始出現猶太民族傢園,猶太人漸次增多。20世紀30年代,納粹大舉迫害猶太人,猶太移民方成批流入,到1946年已增至60萬,阿拉伯和猶太兩民族的矛盾也隨之日益加深,沖突不斷。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成立由阿拉伯人治理的國傢和由猶太人治理的國傢,耶路撒冷城則由聯合國管理。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的國傢——以色列國正式成立。隨後於1948、1956、1967、1973年先後四次與阿拉伯國傢發生戰爭,侵占瞭大片阿拉伯領土,猶、阿兩民族的沖突愈演愈烈,局勢長期呈緊張狀態。

圖2 以色列鉆石加工車間

  政治 以色列迄今沒有正式的成文憲法,僅有一些單獨法起基本法的作用,如《議會法》、《國傢土地法》、《總統法》、《政府法》、《國傢經濟法》、《國防軍法》、《耶路撒冷法》、《司法制度法》、《國傢審計長法》、《人的尊嚴與自由法》和《居住法》等。總統是名義上的國傢元首,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其職務基本上是名義上的和禮儀性的,但擁有授權組閣的權力。政府由總理、副總理和各個部級機構組成,實行總理負責制,總理是政府首腦,又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形式上由總統提名,議會批準,以掌握議會最多席位的政黨領袖擔任,任期4年。一院制的議會是國傢最高權力機構。有議員120名,任期4年。議會席位按各個黨派在全國選舉中得票的多少,按比例分配;議員則按各黨派候選人名單所列順序依次產生。采用比例代表制,凡對某一問題特別關心或有共同利益的選民,隻要他們組成的政黨的人數在全國選民中占到2%,就能在議會中有自己的代表。因此,以色列一方面黨派林立,一方面卻沒有人多勢眾、選舉中足以贏得議會過半數議席的大政黨。建國以來,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單獨組閣,歷屆政府都不得不以聯合的形式出現。以色列政黨數量多,性質雜,現有政黨20多個,而且在不斷重組、變化。主要的有以下幾個:利庫德集團(1973年成立)、前進黨(2005年11月由沙龍組建)、全國聯盟黨(1999年組建)、全國宗教黨(1956年成立)、以色列工黨(初創於1930年)、沙斯黨(1984年成立)、退休金領取者黨(2006年初成立)。司法機構也自有特點,法院分為兩個系統:普通法院和宗教法院。前者由最高法院、地區法院和基層法院三級組成,另有勞資法院;後者分設猶太教法院、穆斯林宗教法院、基督教法院、德魯茲(族)法院。檢察機構包括檢察院和行政區、區、市等各級檢察分院。軍隊稱國防軍,正式組建於1948年,以由總統、總理以及國防、外交、內政、財政、運輸、通訊等部部長和總參謀長共同組成的國防委員會為最高軍事決策機構,總理任主席。實行義務兵役制,凡年滿18歲的合格公民服役男子3年,女子2年。(不包括已婚和有子女的婦女,男女服役年限也有差別)。所有55歲以下男公民和24歲以下女公民每年必須服役45~60天。

  經濟 以色列建國後,通過多次對阿拉伯國傢的戰爭和大量吸收世界各地的猶太移民,已逐漸成為一個高度軍事化的、國有、公有化程度很高的發達工業國傢。其經濟的突出特點是:①外國援助多。半個多世紀間的外援總額以千億美元計,主要來自美、德等國,世界猶太人組織幾乎源源不斷地贈款、捐款和貸款。②大力發展武器制造業,軍火工業占重要地位。③特別致力於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且卓有成效。這得力於世界各地猶太人的移入,其中包含大量高教育、高管理水平的科學傢、工程師和企業管理人員。④外債高,稅收高和通貨膨脹率高。自2001年起,經濟在持續不斷、日益激化的以巴沖突和美國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下明顯下滑。2002年工業品出口和旅遊收入均大幅萎縮,國內生產總值繼續下降。伊拉克戰爭後,以色列經濟逐步得到恢復。2006年的黎以沖突對以色列造成約230億新謝克爾的經濟損失。但總體經濟實力仍較強。貨幣主幣原稱以色列鎊,1980年進行貨幣改革,發行新的貨幣,改稱新謝克爾,以10以鎊兌換1謝克爾的比率收兌舊幣。1987年1月又開始發行新的貨幣新謝克爾。失業率(2010年)6.6%。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 155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8 640美元。

  工業 能源及礦產資源貧乏,勞動力成本較高,主要發展能耗少、資金和技術密集產業,工業門類主要集中於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技術、計算機軟件、醫療設備、生物技術、信息和通信技術、鉆石加工等領域,並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電子、電器、機械、紡織、食品、造紙、玻璃、化學、制藥等工業部門均較發達,最發達的應數鉆石加工和軍火工業。鉆石生產占國際市場的30%;軍火工業的產值,按人口平均計算占世界第一位。產品種類繁多:從一般的槍炮彈藥到尖端的預警飛機,直至運載核彈頭的戰術、戰役導彈。軍火產品不唯自用,而且大量外銷,3/5軍火產品向40多個國傢和地區輸出。采礦業以開采南部內格夫沙漠的石油、磷酸鹽以及死海的各種鹽類為主。

圖3 以色列滴灌農田

  農業 全國耕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1/5。建國後采取一系列水利措施,如興修水利,排幹沼澤,修建約旦河的水渠,北水南調——將太巴列湖水引入內格夫沙漠,並在埃拉特等地興建海水淡化工廠,在內格夫沙漠汲取地下水等等,使灌溉面積大大提高,將近3/5的種植面積得到供水。農業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農業單位產量極高。唯農業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率在逐漸下降。農業生產組織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基佈茲”(集體農莊),一種是“摩沙夫”(合作農莊)。“基佈茲”大多建在邊境地區,其成員過集體生活,共同生產,不發工資,分配實物。“基佈茲”的委員會由全體成員選舉並管理全部事務。“摩沙夫”的莊員擁有自己的土地,自立門戶,獨立核算。水果等自給有餘,還可出口;糧食和油類仍需進口。農業生產有明顯的地區特點:加利利高原主要種植油橄欖和煙草;太巴列湖周圍出產稻谷、棉花、花生、玉米和各種亞熱帶水果;平原地區是柑橘的中心種植區;丘陵地區多種植糧食和蔬菜。畜牧業發展較快,以放養綿羊和牛為主,牛奶等已自給有餘。漁產來自加利利海和大西洋以及魚塘,年捕撈量4萬噸。

  旅遊業 以色列國土幅員雖小,但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大批的宗教景點和眾多的歷史勝跡,每年吸引國外數以百萬計的客人入境遊覽觀光。90%以上的遊客來自歐洲和美洲。2000年旅遊收入38.2億美元。但美國9·11事件後,旅遊業大受連累,遊客驟降45%。2009年外國來以旅遊者總數共232萬人次,同比減少9.7%。

  交通運輸 陸、海、空運輸業發達。有鐵路615千米,海法—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線為主要鐵路幹線。公路總長1.72萬千米。特拉維夫、海法與耶路撒冷之間有高速公路相連。海運的主要港口為地中海沿岸的海法港阿什杜德港和南部亞喀巴灣的埃拉特港。國際空運主要通過特拉維夫的本–古裡安國際機場進行。與北美、歐洲地區許多主要城市及埃及、約旦、肯尼亞、南非、土耳其、日本和中國等均有定期航班。有兩傢航空公司,國際航空是1948年成立的以色列航空公司,國內航空是1949年成立的阿基亞以色列航空公司

  對外貿易 半個多世紀間,以色列的外貿從規模和內涵均有很大變化。20世紀50年代出口商品主要是農產品,60年代開始以工業品為主。由於國內市場相對狹小,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21世紀以來的特點是通過進口,滿足本國對大部分商品的需求;以高、尖、精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因置身於阿拉伯國傢在地理上和政治上的雙重包圍中,貿易大大受阻,不得不以遠方市場為貿易主要對象。出口貿易額大體是美國占38%,歐盟占26%強,亞洲18%。長期處於逆差狀態,2010年進出口總額為1 095億美元,其中出口額509億美元;進口586億美元。

  財政收入 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2004年稅收總額為1 462億新謝克爾(約342億美元),最大的支出項目是軍費。2010年外匯儲備709億美元,政府財政赤字為55億新謝克爾,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9%。外債302億美元。

  人民生活 政府實行高福利、高消費政策,對一些基本商品實行補貼。醫療保健事業發達,全國共有各類醫院354傢,病床4萬多張,平均每千人6張。2004年人均月工資6 616新謝克爾,約合1 470美元,全年約1.8萬美元。

  文化 大力發展教育。教育政策上的突出特點是高強制、高免費、高師生比以及高學歷普及度。5~16歲兒童全部享受義務教育,直至高中畢業全部免費;凡未滿18歲且未完成初等教育的青少年,必須接受專門的補習教育。高等院校眾多,僅綜合性大學就多達7所,著名的高等院校有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1918)、特拉維夫大學(1953)、海法大學(1963)、巴伊蘭大學(1953)、本–古裡安大學(1964)、以色列科技大學、以色列工程技術學院、魏茨曼科學研究院(專招研究生)等。2000—2001年度有小學2 137所,在校學生56萬,教師5.9萬(師生比為1∶9);中學707所,在校學生47萬,教師7.7萬(師生比為1∶6);在校大學生22萬。2005年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學升學率為51.7%。新聞出版業發達,有報刊約1 188種,其中日報36種(希伯來文日報17種,其餘為阿文、英文、法文等)。主要報紙有《國土報》(無黨派希伯來文日報,創刊於1918年,期發5.5萬份)、《晚報》(希伯來文,創刊於1948年,基本支持政府立場,期發15萬份)、《新消息報》(晚報,希伯來文,創刊於1939年,支持利庫德集團,期發30萬份)和《耶路撒冷郵報》(反映政府觀點的半官方英文日報,創刊於1932年,期發5萬份)。其他主要傳媒有:猶太通訊社,設在耶路撒冷;以色列聯合通訊社,設在特拉維夫。以色列廣播局,1948年成立,總部設在耶路撒冷,每天用希伯來、阿拉伯、英、依地、俄等17種語言對國內外廣播,稱為“以色列之聲”。另有軍方電臺“以色列國防軍之聲”,1951年建立,用希伯來語廣播;以色列國營電視臺,1968年開播,總臺設在耶路撒冷,每天播放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的彩色電視節目。1994年,政府批準建立瞭由三傢私人機構主持的商業電視網。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推廣有線電視,開辟瞭新聞、電影、音樂電視、體育等幾十個新聞性、娛樂性頻道,並能收看周邊阿拉伯國傢、法、德、俄、美、英、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傢共約50多個頻道的電視節目。

  對外關系 以色列於1949年5月11日加入聯合國,又是聯合國很多國際機構的成員國,但其他的國際機構極少參加。以色列與世界上156個國傢建立瞭外交關系。與阿拉伯國傢除極個別的(埃及、約旦)以外,不僅沒有外交關系,有的還處於尖銳的對立狀態(如與敘利亞)。以巴(巴勒斯坦)關系尤其錯綜復雜,難以化解。進入21世紀的幾年間,形勢依然極其嚴峻。以色列與美國有著特殊的戰略盟友關系,對很多國際事務,尤其中東事務,兩國幾乎都采取一致的政策與態度。以色列的外援也主要來自美國。2002年,美國向以提供瞭27億美元援助,其中包括21億美元軍事援助。此外,美國還向以色列提供2.28億美元的反恐怖資金;2003年,美再向以提供90億美元貸款擔保和10億美元的補充軍事援助。2006年,美向以色列提供2.4億經濟援助和22.8億美元軍事援助。以色列早在1950年1月9日,即已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由於多種原因,遲至1992年1月24日,以中才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隨後雙方往來廣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系均有長足、友好、順利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