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合成分泌保幼激素的內分泌器官。昆蟲最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之一。它調節昆蟲的變態,控制昆蟲卵巢發育。咽側體起源於昆蟲的外胚層。在大多數昆蟲中,咽側體是1對位於頸部附近、咽喉兩側的小腺體,直徑從40~400微米不等,由1對通過心側體的神經束同腦部相連,腺體的分泌活性受這些神經束的神經細胞體控制,而這些神經細胞體位於腦部。纓尾目、浮遊目和直翅目昆蟲的咽側體是受咽下神經節控制。在一些高等雙翅目昆蟲中,咽側體同前胸腺和心側體合併形成環腺。腺體由幾十到幾百個腺體細胞緊緊密交錯、聚集而成,外面包裹膜狀的鞘,細胞內富含線粒體、粗糙內質網和光滑內質網。

  研究表明,保幼激素是脂溶性的萜烯類物質,是在咽側體細胞光滑內質網上合成的,這同脂溶性物質在光滑內質網上合成的結論相一致。咽側體合成保幼激素後隨時釋放到血腔中,本身並不儲存這種激素。有些種類的咽側體的大小隨昆蟲歷次的蛻皮現象而呈現周期性的變化,腺體細胞的大小和數量隨分泌活性的升高而增大。吸血蝽有5個若蟲齡期,第五次蛻皮後就變成蟲。如果把4齡若蟲的咽側體移植到取食後1天的5齡若蟲體內,這個5齡若蟲蛻皮後並不像預計的一樣發育到成蟲,而是變為超齡的6齡若蟲。6齡若蟲身體較大,但翅的發育仍然保持翅芽狀態。外生殖器稍有分化,但還是若蟲的樣子,隻是比較接近成蟲,這個6齡若蟲蛻皮後成為巨型成蟲。1齡到4齡吸血蝽的咽側體都能抑制5齡若蟲變為成蟲,使其仍然保持若蟲的狀態,並發生超齡蛻皮現象。超齡若蟲進食後,一部分能繼續蛻皮成為巨型7齡若蟲,一部分可以羽化成巨型成蟲。這說明咽側體產生的保幼激素有抑制成蟲性狀出現、維持幼蟲性狀不變的作用。

  傢蠶幼蟲被摘去咽側體後會使幾個齡期消失,摘去3齡和4齡傢蠶幼蟲的咽側體後,這些幼蟲可以化成小型的蛹,並羽化為蠶蛾,說明當幼蟲體內不存在咽側體,因而無保幼激素作用時,該幼蟲則不能保持幼蟲狀態而顯示出早熟的成蟲性狀。

  咽側體分泌的保幼激素不僅調節昆蟲的變態,而且能夠控制昆蟲卵巢的發育。東亞飛蝗雌蝗在羽化的第7天進行交配,7天以後,雌蝗產下第一塊卵塊。如果摘除羽化1天雌蝗的咽側體,即使強迫這些雌蝗同正常雄蝗交配,它們的卵巢也不能發育,直到老死也不產卵,卵巢內卵母細胞始終保持在不發育的狀態。如果將正常飛蝗的咽側體重新移植入手術後的雌蝗體內,卵巢又可恢復發育,不久即可產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