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作傢、劇作傢。生於波希米亞東北部貧窮的山城赫羅諾夫,卒於佈拉格。傢境清寒。少年時代在故鄉讀書,對民間詩歌和民間傳說有濃厚興趣。後到佈拉格上大學,攻讀歷史。畢業後任中學教師多年,同時從事寫作。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山鄉故事》(1878),反映作者故鄉山區人民的困苦生活;長篇小說《斯卡拉克一傢》(1874),描寫1775年納霍德邊區的農民起義。

  伊拉塞克最成熟的作品,大多寫於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期。這時捷克人民反對哈佈斯堡王朝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他選擇瞭捷克歷史中最光輝的兩大時期——胡斯運動和民族復興,作為創作的主要題材。關於胡斯運動,他寫瞭《在激流中》(1887~1890)、《抗擊眾敵》(1893)和《弟兄們》(1899~1908)三部長篇小說和未完成的《胡斯派國王》(1916~1920),還寫瞭三部曲劇本《揚·齊日卡》(1903)、《揚·胡斯》(1911)和《揚·羅哈奇》(1913~1914)。這些作品揭示瞭14世紀末15世紀初捷克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尖銳矛盾,表明以宗教鬥爭形式出現的胡斯運動,實際上是捷克人民反對異族統治、反對封建壓迫、反對天主教會的民族解放運動。《揚·胡斯》已作為捷克優秀劇目在國內外廣泛上演。關於民族復興,他創作瞭長篇小說《弗·勒·維克》(5卷,1886~1906)和《在我國》(4卷,1896~1903)。這兩部作品從城市和農村兩個方面反映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50年代捷克民族復興運動的整個過程。

  此外,伊拉塞克的重要作品還有描寫農民起義的長篇小說《狗頭軍》(1884,中譯《還我自由》),描寫外邦統治下捷克處於黑暗之中的長篇小說《黑暗時代》(1913~1915),反映1848年革命的中篇小說《哲學生的故事》(1878),以及描寫捷克古代民族英雄事跡的故事集《捷克古代傳說》(1894)等。在戲劇方面,他寫瞭反映農村生活的劇本《父親》(1894)、《沃伊娜爾卡》(1890)和神話劇《燈籠》(1905),歌頌瞭愛情的忠貞和為捍衛自身的權利而奮鬥的精神,是捷克的保留劇目。他的作品成功地反映瞭捷克人民熱愛自由、忠於祖國、敢於鬥爭的革命傳統,起瞭鼓舞鬥志、激勵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作用。劇本《燈籠》和《揚·胡斯》均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