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20日,美國及其部分盟國對伊拉克發動的以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政權為目的的戰爭。

伊拉克戰爭景象

  早在海灣戰爭時,伊拉克、伊朗等國傢就被美國稱為“無賴國傢”。海灣戰戰爭結束後,美國懷疑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拉克成瞭美國遏制打擊的頭號目標。1991年4月,聯合國通過瞭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在國際監督下無條件銷毀所有生化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承諾不研制、不發展核武器。為此,聯合國成立瞭特別委員會負責監督檢查。伊拉克認為特別委員會被美國控制利用對伊拉克進行刁難和間諜活動,美伊之間圍繞武器核查問題發生多次對峙。1998年1月,美國要求核查伊拉克總統府遭到拒絕。美國準備以武力進攻迫使伊拉克接受核查。10月31日,伊拉克決定終止同聯合國特委會的合作,勒令聯合國核查人員限期離境。12月17~19日,美國和英國繞過聯合國對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沙漠之狐”的空中軍事打擊。從此,在伊拉克的核查中斷。1999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成立監督、核查和視察委員會繼續對伊拉克進行核查。由於伊拉克不予合作,直到2002年11月8日聯合國通過1441號決議,核查才恢復。

  雖然伊拉克在高壓下配合核查,提交瞭銷毀殺傷性武器的報告,並銷毀各種不合規定的導彈和彈頭,但已無法改變美國早已確定的更迭薩達姆政權的戰略方針。從2001年底開始,美國佈什政府就全方位地進行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準備活動。美國及其少數盟國不顧聯合國多數國傢堅持繼續進行核查工作、和平解決伊拉克問題的主張,以伊拉克隱瞞制造和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實質性違反瞭聯合國1441號決議為借口,再次繞過聯合國,於2003年3月20日發動瞭對伊拉克的戰爭。

  戰爭開始後,以美、英、澳三國軍隊為主的多國部隊基本上未遭到伊拉克軍隊的大規模正面阻擊。4月10日,美軍在基本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攻占巴格達。伊拉克主要領導人和軍隊主力去向不明。4月15日,G.W.佈什總統宣佈薩達姆政權垮臺,但未宣佈戰爭結束。5月1日晚,佈什總統在“林肯”號航母上發表演講,宣佈對伊拉克戰爭的主要軍事行動結束,仍未宣佈戰爭勝利或結束。5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4票通過(敘利亞未參加投票)美、英等國提出的1483號決議,同意解除對伊拉克長達13年的經濟制裁,確立瞭美、英占領當局對伊拉克戰後安排的主導地位,確立瞭美、英對伊拉克戰後經濟(石油)的控制權。此決議案在俄、法、德的要求下經3次修改,刪去瞭承認對伊拉克戰爭合法化的詞句,同時規定一個由聯合國秘書長K.安南任命的特別代表可以“與管理當局密切合作,努力建立一個國際承認的、具有代表性的伊拉克政府”。

  伊拉克戰爭歷時43天,美英聯軍耗費約230億美元,死亡168人(其中英軍31人),失蹤3人,傷554人。伊拉克方面的損失尚無統計。這是一場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傢未經聯合國批準用武力推翻一個主權國傢政府的戰爭。由此,事前圍繞是否應當對伊拉克動武、美英政府是否利用情報誤導公眾輿論,事後圍繞伊拉克戰爭的合法性的分歧,導致瞭美英兩國內部、歐美之間和歐洲國傢之間的矛盾公開化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