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蟲綱血吸蟲科一屬。雌雄異體。雄蟲短粗,有發育良好的抱雌溝,睪丸眾多,4個以上,縱向排列於腹吸盤之後,無陰囊、陰莖與攝護腺。雌蟲纖細,較雄蟲長,無勞氏管,卵缺蓋,腸枝2根在腹吸盤後體後端聯合為一。叉尾型尾蚴,毛蚴無眼點。成蟲寄生於鳥類及哺乳動物的血管內。寄生於人體造成血吸蟲病的有3種:日本血吸蟲(S.japonicus)、曼氏血吸蟲(S.mansooni)和埃及血吸蟲(S.haematobium)。

  日本血吸蟲 蟲體表面具細小體棘,腹吸盤杯狀外突,大於口吸盤,兩者位置相近,體前端彎向腹面。食道周圍有腺體群。成蟲的壽命一般3~4年之久,也有報道在感染25年之久以後的人在大便中,仍可查出蟲卵。

  日本血吸蟲是引起血吸蟲病的病原。流行很廣。涉及東南亞各地。如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國長江以南十二省、市均有分佈。宿主除人以外,不少野生哺乳動物均可作為保蟲宿主。如水牛、黃牛、山羊、綿羊、狗、傢貓、山貓、豬、馬、驢、傢鼠、溝鼠、田鼠、人工感染實驗小白鼠,還有鹿、獐、黃鼠狼、沙獾等。

  血吸蟲病早期,當尾蚴侵入宿主後,引起皮炎、蕁麻疹、肝腫大、盜汗、腹瀉、嘔吐,以及肺部出血,胃、腸、肝、脾、十二指腸受到不同程度損傷。一旦成蟲開始排卵,患者出現痢疾、發熱、腹痛、貧血、肝脾腫大,肝臟及腸系膜淋巴結被蟲卵侵襲。最後,肝臟由腫大變縮小,漸變為肝硬化,出現腹水。另外,腸壁增厚,黏膜出現乳頭狀瘤。除以上各種局部病變外,整個宿主機體的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表現為侏儒癥等。

  埃及血吸蟲 分佈在非洲、歐洲南部、中近東一帶和印度等地區,引起人類發生嚴重血吸蟲病的另一種病原。雄蟲體表佈滿結節,消化道無咽。雌蟲體表結節限於蟲體的兩端,消化系統結構與雄蟲相似,卵巢長形,未見受精囊。

  寄生於人體膀胱及骨盆靜脈叢內,產卵情況與日本血吸蟲相似。蟲卵從血管破裂處排出,通過膀胱壁進入膀胱,隨尿液排出體外。中間宿主為Bulinus, PhysopsisLymnaea等屬的多種螺類。

  在人體的寄生,除造成相關內臟器官組織損傷外,蟲體排卵其間可引起血尿。寄主除人以外,也能寄生於猴類。有些野生嚙齒類人工感染也曾獲得成功。

  曼氏血吸蟲 為3種寄生人體血吸蟲中體型最小者。雄蟲體表皮棘明顯,在蟲體側緣上的特別長大。皮棘上還有微細的毛叢。雌蟲的卵巢位於蟲體的前半部,子宮短,含卵少,受精囊曲頸瓶狀,位於卵巢後,蟲體後半部兩側為卵黃腺所充滿。在宿主體內的移行路線與日本血吸蟲等基本類似。成蟲通過下腔靜脈可寄生在肺小動脈中或其他部位但其主要寄生部位為門靜脈系統。中間宿主螺類,主要是屬於Biomphalaria, Australorbis, Tropicorbis和Drepanotrema等屬的種類。

  宿主有人、猴,分佈地區有非洲絕大部分地區、南美洲和亞洲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