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酸鹼度、有關酸堿指標、溶解在血中的氧及二氧化碳等的檢測。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全稱為血液酸鹼度和血液氣體分析。可藉以瞭解體內酸堿平衡和氧代謝情況。特別對危重病人,尤其是呼吸、迴圈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是搶救中的重要監護手段。

  血氣分析的項目 常用的有以下幾項。

  ①pH值。每升淨水中含氫離子>107克。其負對數即pH=7,為中性。pH>7為堿性,pH<7則為酸性。正常血液的pH為7.35~7.45,平均為7.40。

  碳酸/碳酸氫鹽緩沖對與細胞外液pH之間的關系可用亨德森–哈塞爾巴爾赫二氏公式(肺腎相關公式)來表示。

K為解離常數。 p K為6.1(碳酸),血漿碳酸氫根離子濃度為24毫克當量/升。而血漿中溶解的二氧化碳量可用二氧化碳分壓乘以 α(二氧化碳溶解系數)來表示( α=0.03毫克當量/毫米汞柱)。體溫每升高1℃,pH要下降0.014 7。

  ②二氧化碳分壓(PCO2)。指血漿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張力。動脈血的PCO2反映肺泡通氣功能。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的正常值為35~45毫米汞柱。通氣不足,二氧化碳在體內瀦留,則PaCO2上升,為高碳酸血癥

  ③二氧化碳總量(T–CO2)指存在於血漿中(包括溶解和結合者在內)的一切形式的二氧化碳的量,其正常值為25.4毫摩/升。

  ④標準碳酸氫根和實際碳酸氫根。標準碳酸氫根(SB)指溫度為38℃、PaCO2=40毫米汞柱等條件下,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100%時測得的血漿中碳酸氫根離子(HCO)含量。在正常人,它與血漿中實際測得的HCO含量(AB)一致。有呼吸因素加入時,則二者有所差別。標準碳酸氫根的正常值是22~27毫摩/升,平均24毫摩/升,此值可反映體內代謝因素的改變。

  ⑤二氧化碳結合力(CO2CP)。指血漿中以結合形式存在的CO2含量。正常值是50%~70%容積,若需轉換為毫摩/升,則除以2.2。

  ⑥緩沖堿和剩餘堿。緩沖堿(BB)指體內一組能中和酸性物質的陰離子,主要是碳酸氫鹽、蛋白質和磷酸氫鹽,三者的總和為42毫摩/升。全血緩沖堿尚包括血紅蛋白具有的緩沖能力,正常人全血緩沖堿為48毫摩/升,血漿緩沖堿仍受電解質及血液pH的影響。剩餘堿(BE)表示血漿或全血的堿貯備增加或減少的情況,常用BE(±)來表示。剩餘堿在堿中毒時為正值,說明體液內堿過多,在酸中毒時為負值,說明堿過少。其正常值為±3毫摩/升。

  ⑦氧分壓(PO2)。指溶解在血漿中的氧的分壓。血液中以溶解狀態存在的氧很少,每100毫升血液僅能溶解氧0.3毫升,而95%以上的氧以與血紅蛋白相結合的形式存在並被運輸到全身。動脈血氧分壓的正常值為80~100毫米汞柱;老年人>70毫米汞柱即為正常,靜脈血氧分壓為40毫米汞柱。

  ⑧血氧含量(O2CT或C–O2)指100毫升血液內含氧量的總毫升數。決定於血紅蛋白和氧飽和度。每1克血紅蛋白與氧充分結合,可容納1.34毫升氧。若按血紅蛋白15g%計算,則可攜氧20.1毫升。實際上血紅蛋白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攜氧。血紅蛋白實際結合的氧可通過血氧儀測出。

  ⑨血氧飽和度(SO2)。指血紅蛋白含氧的百分數。正常動脈血氧飽和度為95%~98%,靜脈血氧飽和度為75%。

  ⑩血紅蛋白氧解離曲線。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為可逆的過程。液體中的氧分壓高時,血紅蛋白分子與氧結合成氧合血紅蛋白,血液顏色鮮紅;反之,則血液呈暗紫色。血液氧分壓與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稱氧解離曲線(圖1)。

圖1 氧解離曲線DPG——二磷酸甘油酸

  ⑪血紅蛋白50%氧飽和時的氧分壓(P50)。在正常情況下,pH=7.40,PCO2=40毫米汞柱時,在氧解離曲線上可以查到P50為26.6毫米汞柱。它反映血液運輸氧的能力以及血紅蛋白對氧的親和力。當P50增加,氧解離曲線右移,相反,P50減少,氧解離曲線左移。

  ⑫肺泡動脈氧差(A–aDO2)。是判斷肺換氣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正常情況下吸入氣氧分壓為150毫米汞柱,呼吸商為0.8,事實上肺泡動脈氧差正常值為5~15毫米汞柱,若超過50,則反映肺的彌散功能障礙。

  血氣分析與臨床 臨床上作血氣分析可瞭解下述情況。

  ①血液氣體的正常值(表1)。

表1 血液氣體的正常值
項目 新生兒 小於2歲 2歲~成人 成人
pH 7.30~7.40 7.30~7.40 7.35~7.45 7.35~7.45
動脈二氧化碳分壓(mmHg) 30~35 30~35 35~45 35~45
標準碳酸氫根(mmol/L) 20~22 20~22 22~24 22~27
剩餘堿(mmol/L) –6~2 –6~2 –4~2 ±3
動脈氧分壓(mmHg) 60~90 80~100 80~100 80~100
動脈血氧飽和度(%) 90~96.5 95.0~97.7 95~97.7 95~97.7

  ②正常動靜脈的血氣比較(表2)。

表2 正常動靜脈血氣比較
項目 動脈血 靜脈血
pH 7.35~7.45 ↓ 0.01~0.03
二氧化碳分壓(mmHg) 35~45 46
碳酸氫根(mmol/L) 22~27 22~27
剩餘堿(mmol/L) ±3 ↓ 2~25
氧分壓(mmHg) 80~100 40
血氧飽和度(%) 95~98 75
血氧含量(ml%) 19~22 15~16

  ③酸堿紊亂的基本類型(表3)。

表3 不同類型的酸堿失衡
類型 pH 二氧化碳分壓 碳酸氫根 剩餘堿 舉例
代謝性酸中毒(失代償)

(代償)


±
±





心臟復蘇、休克、腹瀉、慢性腎炎、糖尿病
代謝性堿中毒(失代償)

(代償)


±
±





幽門狹窄、劇烈嘔吐、長期低鉀、營養不良
呼吸性酸中毒(失代償)

(代償)


±


±

~↑↑
+

各種肺炎、窒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呼吸性堿中毒(失代償)

(代償)


±


±~↓

±

多種通氣過度、心力衰竭、慢性支氣管炎

  ④不同類型的缺氧(表4)。缺氧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紫紺,動脈氧分壓常低於50~55毫米汞柱;而低氧血癥則指動脈氧分壓<80毫米汞柱。發紺的產生除與血氧分壓有關外,還與血液中還原血紅蛋白濃度有關。一般隻有當還原血紅蛋白超過5毫克/毫升時,才表現紫紺。故嚴重貧血,特別是血紅蛋白<6毫克/毫升時,臨床上可以沒有紫紺,而隻有明顯缺氧。缺氧程度還與給氧的方式和流量有關,在病情允許時,應在停止吸氧後5分鐘取標本分析。

表4 不同類型的缺氧
病因 動脈血 靜脈氧分壓 紫紺 臨床舉例 氧分壓 血氧飽和度
血氧含量 呼吸性(低氧性)
各種肺疾患、中樞性呼吸衰竭、右–左分流、肺水腫 循環性(瘀血性) ± ± ± ↓↓
休克、心力衰竭 貧血性 量少

質變
±

±~↓
±



↓↓ 無/有
各種貧血、一氧化碳中毒、高鐵血紅蛋白血癥 組織性 ± ± ±
氰化物中毒、嚴重營養不良

  血氣報告的診斷內容 包括酸堿部分和氧代謝部分,內容有:①酸堿失衡的類型。②代償程度。③急、慢性。④混合性酸堿紊亂。圖2表示西加德–安德森二氏酸堿卡,該圖以pH為橫坐標,二氧化碳分壓為縱坐標。將兩項數據分別在圖內作成兩條連線,若其交點落在標明酸堿失衡某類型的可信帶內,即為單純型;若在各可信帶外,即為復合型。三重紊亂往往還要測定體內陰離子間隙的指標,因為明確酸堿失衡的性質,才能進行正確的處理。

圖2 西加德–安德森二氏酸堿診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