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時間內流過某一血管或者某一臟器的血液的體積。又稱容積速度。它不同於血流速度,即血液中一個質點在血流中的前進速度。血流量的常用單位是毫升/分鐘。

  流過一段血管的流量與該血管段兩端的壓力差成正比,與該血管段的流動阻力成反比。流動阻力與血管的直徑和血液的黏度有關。由於靜脈壓較低,又變動不大,所以常認為器官的血流量正比於平均動脈壓。從左心室流出的血流量稱為心輸出量,以每分鐘流出的血液體積計算。心輸出出量等於心臟每搏輸出量(心臟舒張末容積減去心臟收縮末容積)乘以心率。這時體循環的等效流動阻力稱為外周阻力。臨床上常用外周阻力的單位為毫米汞柱/(毫升/分鐘)。因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隨時間變化,故血流量也隨時間變化。這時,心輸出量等於平均動脈壓減去平均靜脈壓的差除以外周阻力。正常人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心臟搏出的血液體積約等於循環血量,即人體體重的1/8~1/7。

  體內各器官的血流量是為瞭滿足該組織新陳代謝的需求。代謝活動越強,耗氧越多,血流量就越大。不同器官的血流量的變動范圍有較大差別。有些器官的血供需要保持相對恒定,如腦和腎臟,當平均動脈壓在一定范圍內波動時,其血流量能保持相對恒定。有些器官的血供會隨人體的活動狀態而改變,如骨骼肌、胃腸和皮膚等。由於影響血流量的因素是平均動脈壓和血管阻力,所以平均動脈壓和血管阻力的改變將改變器官乃至全身的血流量。小動脈和微動脈的管徑很小,對血流的阻力很大。在循環系統的總阻力中,小動脈和微動脈的阻力所占比例最大。小、微動脈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平滑肌的舒縮作用很容易使血管直徑發生改變,因此對其所在的器官血流量起決定作用。小、微動脈的口徑還決定其後的毛細血管壓力。小、微動脈的平滑肌自身有緊張性收縮活動,又稱肌源性基礎緊張。小血管也受局部組織中的理化性質的影響。組織的理化性質可通過改變局部小血管的直徑來調節該組織的血供。這一機制對於腦和心臟的供血尤為重要。另外,小、微動脈平滑肌的收縮還受到交感神經活動的控制。

  肺循環的血流量與體循環大體相同,這是因為由於左心和右心是串聯的系統。安靜狀態下,每100克腦的血流量為50~60毫升/分鐘,全腦的血流量約為750毫升/分鐘。雖然腦組織的重量僅占體重的2%,但腦的耗氧量卻占全身耗氧量的20%,而腦的血流量約占心輸出量的15%。正常情況下,腦循環的灌註壓為80~100毫米汞柱,當平均動脈壓在60~140毫米汞柱的范圍內波動時,腦血流量可通過腦血管的自身調節保持相對恒定。心臟是循環系統血液流動的動力泵,因此心肌需要充足的血供,以確保其獲得足夠的氧和能源物質。安靜狀態下,每100克心肌需要血流量60~80毫升/分鐘,冠狀動脈總血流量約為225毫升/分鐘,占心輸出量的4%~5%。運動狀態下,冠狀動脈血流量可增加到300~400毫升/分鐘。腎臟的血流量也非常大,在安靜狀態下,兩側腎臟的血流量達1 200毫升/分鐘,占心輸出量的20%~25%。當腎平均動脈壓在80~180毫米汞柱范圍內變化時,腎血流量基本保持不變。

  血流量的測量方法有直接測量法、稀釋法、電磁流量計法和超聲多普勒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