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根據青少年發展的生理、心理特點,運用心理教育的相關方法和手段以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促進青少年身心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是伴隨著教育改革而形成的新觀念,是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生理學等諸多學科理論與學校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一般認為,通過學校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促進青少年不斷達到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①正常的智力發展水準;②穩定樂觀的情緒;③健全的意志品質;④協調適度的行為;⑤和諧的人際際關系;⑥獨立完整的人格。

  中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規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瞭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有:①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遊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幫助學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②個別咨詢與輔導。開設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進行個別輔導,是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的有效途徑。對於極個別有嚴重心理疾病的學生,能夠及時識別並轉介到醫學心理診治部門。③學校與傢庭同步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指導傢長轉變教子觀念,瞭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註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營造傢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以傢長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為影響孩子。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是:①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②面向全體學生,普遍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有積極的認識。③關註個別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輔導。④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針對性相結合;面向全體學生與關註個別差異相結合;尊重、理解與真誠相結合;預防、矯治和發展相結合;教師的科學輔導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助人與自助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