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場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早期,在教育還沒有從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分化出來時,教育是同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原始地結合在一起的,沒有專門的機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知識的不斷豐富和成熟,知識的傳授日顯其重要,使得傳授知識的活動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分離出來,形成專門的活動領域,從而出現瞭學校這種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機構。在中國,“學校”一詞始見於《孟子·滕文公上》:“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但其後的數千年中,“學校”一詞並沒有成為教育機構的統稱。一直到1912~1913年的壬子癸醜學制,教育機構才統一稱為學校。西文的學校school一詞源於拉丁文schla和古希臘文skhole,有“閑適安逸之所”之意,指具有一定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人方可進入的場所。

  現代社會中的學校是一種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組織,因此有別於其他社會組織,具有獨特的組織特點。這些特點具體體現在:①設置學校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各級各類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②學校的經費來源是多渠道的,其中主要部分來源於國傢的財政撥款。國傢出於公益性要求,把教育事業納入公共財政,向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撥款。③由於學校的辦學活動涉及受教育權利問題,因此,在遵循教育規律,自主辦學的同時,政府必須對學校的權能作出必要的限制。國傢應根據社會整體利益的需要,加強對學校的宏觀指導和管理。④學校向社會提供的,是一種社會公共服務或者公共產品。這種服務或者產品是一個人的身心全面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因此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不能通過等價交換來獲得。

  在現代社會中,學校是最常見、最普遍的社會組織形式。教育教學活動就是由許許多多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學校教育機構來實施的。作為對社會成員進行教育、培養的社會組織,學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學設施和選定的環境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為此,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根據社會的經濟、政治及文化發展的要求,選擇有教育價值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之具有符合社會要求的良好的行為道德傾向,培養他們向社會學習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並具有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而貢獻力量的認識和責任感。為此,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要啟迪學生的智慧,由簡而繁,由易而難,循序漸進地教育學生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吸收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掌握從事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文明建設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能和技巧,充分做好參加社會生活的準備。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出現的社會經濟發展,極大地加速瞭現代學校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瞭學校教育的對象。傳統學校所因襲的陳舊定義和制度界限被突破,人們開始把教育看作是一個包括全體社會成員和貫穿於生命全過程的連續過程,而不單純看作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為瞭適應從幼兒直至成人的不同教育要求,出現瞭各種形式的新的學校組織和學校教育手段。傳統的學校制度被突破,學校教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各種年齡和各種職業的社會成員中,成為一個結構和功能極其復雜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