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學校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促使各受教育者增強體質以及掌握相應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

  學校體育的發展歷史 學校體育是在社會的演化過程中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體系的。在歐洲,體育和軍事訓練是古希臘教育的主要內容,實施“騎士七藝”(騎馬、遊泳、投槍、擊劍、行獵、下棋、吟詩)。177世紀近代學校體育思想逐步形成。英國教育傢J.洛克明確提出體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德國教育傢J.B.巴澤多,受J.-J.盧梭自然體育思想的啟迪,1774年在創設的實驗學校“泛愛學校”中,采用課的形式進行體操和遊戲教學,並按年齡分組,在實踐中對體育內容和手段進行瞭研究。1809年丹麥政府率先將體育列入國傢教育制度,標志著學校體育在近代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正式確立。進入20世紀,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世界學校體育發展呈現如下趨勢:①學校體育內容不斷更新,體育教育思想不斷發展,從單純的傳授體育知識,運動技能轉化為培養體育能力和促進健康相結合。②學校體育過程的檢測,評價手段日趨現代化。③學校體育教學方法豐富多彩。④建立和完善學校體育管理體制,使學校體育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

小學生體育課項目——跳山羊

  在中國,早在周代學校教育中的“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中的射(射箭)、禦(駕車)和樂(音樂舞蹈)中就含有體育的因素。近代中國學校體育始於洋務派開辦的新式學校,教學內容采用田徑、體操、球類、遊戲等多種形式,逐步發展課外體育活動及運動競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對體育教育思想進行瞭改造,確立瞭為勞動生產和國防建設服務,增強學生體質的基本宗旨。在以後的20多年中多次制定和修訂學校體育的有關文件,尤其是1975年《國傢體育鍛煉標準》的頒佈,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國傢體育鍛煉標準,成為開展學校體育的主要依據。初步形成“兩課,兩操,兩活動”的學校體育模式,“體質調研,健康教育,預防疾病”的衛生保健新格局。2000年,教育部在頒佈的新課程綱要中,將體育課更名為“體育與健康”,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已成為新時期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的目標和內容 學校體育的目標為:①全面鍛煉身體,發展學生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提高學生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②學習與掌握體育與衛生保健的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術和技能。③培養健身的意識和習慣,並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④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意志品質。

  學校體育內容主要是田徑、體操、遊戲、球類、武術、國防體育。另外,還包括利用日光、空氣、水等自然條件的鍛煉,因時、因地制宜地開展的遊泳、滑冰、滑雪、爬山以及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活動。

  為保證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學校體育工作分為體育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餘體育訓練和競賽四個部分。中國教育部在各級學校教育計劃中規定,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每周體育課兩課時,並根據全國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和考核項目及標準進行教學和考試,學生每天要做早操、課間操,每周參加兩三次課外體育活動,每天應有一小時的體育鍛煉,並開展各種運動競賽。同時要加強體育師資隊伍建設,配備專職或兼職體育教師,保證必要的物質經費條件,不斷改善體育場地設備,並要加強領導,實施科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