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經濟動物飼養、繁殖和動物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產業。它與種植業一起,構成農業中相互依存的兩大支柱。現代畜牧業生產的物件範圍,已從早經馴化的傢畜、傢禽擴大到許多種原來野生的動物,以至哺乳類和鳥類以外的許多動物門類。但畜牧業生產物件的主體,至今仍局限於少數哺乳類和鳥類中的某些物種。其原因可能與納入畜牧業生產範圍的動物易於飼養、對人無害以及不與人爭食物或少與人爭食物有關。

< 西藏高原牧區

  發展簡史 人類在一萬多年以前開始從狩獵轉向馴養動物。中國自古有伏羲氏教民養六畜的傳說;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許多重要傢畜已先後被馴化。最初,人類隻是將傢畜圈養,作為活的肉庫。以後,因飼料來源的充足和不同,而逐漸分化為以天然牧草飼料為主的牧區畜牧業和以栽培作物飼料為主的農區畜牧業。牧區畜牧業大致經歷瞭從遊牧、定居遊牧到定牧的發展階段。又由於自然條件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在世界范圍內逐漸形成瞭中非、北非、中亞、北美西部、南美亞馬孫河流域、澳大利亞、新西蘭和中國內蒙古、西藏諸大牧區。其共同特點是這裡存在大面積的草原或草山、草坡,距離消費市場較遠,以生產草食、善走的動物如馬、牛、羊、駱駝等為主。畜牧業在農區較長的時期內隻是作為與種植業相結合的副業,除牛、馬、騾等役畜作為農村的重要動力來飼養外,豬、羊、雞、鴨等畜禽的飼養都在很大程度上利用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中的一些副產品和廢棄物。這種農牧結合的體系有利於農業生產,但因囿於自給經濟,生產技術和生產水平的提高十分緩慢。

  畜牧業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在英國,由於蒸汽機被應用於毛紡業,對羊毛的需求量激增;隨之發生的圈地運動,又促進瞭綿羊業的發展。隨著人口向城市集中,乳、肉、蛋的消費量迅速上升,又帶動瞭都市奶牛業、肉畜業和傢禽業的興旺。到18世紀,畜牧業對種畜與飼料供應提出瞭更高的要求。於是,R.貝克韋爾等民間肉畜育種傢應運而生。1822年成立瞭第一個純種協會——短角牛協會,從此壟斷性純種組織逐步發展,促使奶牛,肉用牛,毛、乳、肉用綿羊等種畜的生產日趨專門化。農業中新興的草田輪作制則能常年不斷地向畜牧業供應優質飼草。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來,世界畜牧業生產空前發展。種畜日益集中於少數高產、優質品種,品種內又向專門化品系分化,使品種、品系間的雜種優勢利用和多元雜交仔豬、仔雞等的生產得以普及。種畜、種蛋以及精液、胚胎被廣泛作為商品銷售,也加速瞭良種畜禽的推廣。配合飼料迅速發展,使畜牧生產者不但有可能獲得養分組合適當的高效飼料,而且飼養成本降低。畜產品加工技術繼19世紀發明罐藏、冷藏和巴氏低溫滅菌等方法之後,20世紀50~60年代又先後發明瞭凍幹技術和高溫快速消毒方法,為長期保藏肉類和乳品提供瞭可能。此外,獸醫、獸藥的進步,畜牧生產設備的現代化,豬、雞生產的工廠化,也都使畜禽的飼養、繁殖條件大為改善。

  產業類別 現代畜牧業存在著牧區的純牧型、農區的農牧結合型和都市的專業企業型3種代表歷史發展的生產類型。其中前二者是傳統的,後者是近代趨於發達的。按生產的對象,主要又可分為下列類別:

  奶牛業 牧區奶牛業大多終年放牧黃牛,中國青藏高原牧區還放牧犛牛。主要產品為鮮奶、幹酪和黃油(酥油)。農區奶牛業有印度和歐美兩種類型:前者利用當地瘤牛或水牛產奶,就地銷售;後者以農牧兼營的酪農戶為主,飼養兼用或專用型奶牛,靠草田輪作或改良草地生產青、幹飼草和飼料,以鮮奶、煉乳、黃油和奶酪等產品供應城市;同時兼營犢牛、肉牛生產。都市型奶牛場多位於大城市外圍,除自產部分青粗飼料外,飼料主要靠外購;其生產過程高度集約化。歐美及大洋洲各國奶牛業產值一般占畜牧業總產值的1/3左右;發展中國傢特別是亞洲國傢近年來也把發展奶牛業作為提高國民營養水平和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

  肉牛業 除專用肉牛外,奶用公閹牛、淘汰公母牛、幼公犢和役用老牛、牧區牛也供肉用。生產方式有集中肥育法或草地肥育(如新西蘭)和一貫肥育法或精料肥育(如美國的圍欄肥育),以及淘汰牛短期催肥等。肉牛的飼料轉化率雖低,但肉價高,故在不少國傢牛肉的產量仍有上升趨勢。

  養豬業 豬的生產方式在許多發達國傢已從個體散養轉向育種、繁殖和商品豬生產專業分工協作的垂直聯營。歐盟成員國的企業主以育種、繁殖為主,生產雜種仔豬售給養豬戶育肥;北美仍主要實行由個體農戶或農場生產仔豬、養豬與糧食生產相結合的方式,世界上萬頭以上規模的大型豬場日益增多。

  養雞業 養雞業日益趨向大型工廠化。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美國興起的養雞產業一體化經營(產、加、銷)方式如今已普及到許多國傢和地區。養雞業比養豬業更早實行育種、繁殖和商品(蛋、雞)生產專業垂直聯營的方式。無論蛋雞或肉雞大都是雙雜交種,飼料按營養配方由工廠生產,同時建立瞭高效率的孵化和運銷渠道。發達國傢的少數大型養雞場幾乎可壟斷市場。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傢的禽、蛋生產增長較快,發展速度已超過發達國傢。

  綿羊業 世界綿羊業一向以產毛為主,現在已重視發展羊肉生產。細毛羊多屬美利奴系統,肉用綿羊品種多源自英國,中毛品種則多為二者的雜交產物。細毛羊在牧區大群放牧,純種繁殖或與肉用品種雜交輪換交替,以便既保持產毛種性又能產肉。斷奶羔送農區肥育。

  專業化生產體系 現代畜牧業專業分工的深化,促進瞭許多專業化企業的產生。它們彼此間聯系密切,已形成一個內容廣泛的生產體系,不僅與種植業等部門相互依存,與工業以及科學研究部門也有密切聯系。構成這個體系的行業主要包括:①種畜業。經營規模已從分散的企業經營發展到垂直聯營的跨國公司,充分利用雜種優勢,廣泛推銷種畜、種蛋、精液和胚胎等。②配合飼料工業。以種植業、動植物產品加工業和化學工業共同提供的動、植物飼料以及包括礦物質、維生素、氨基酸、抗生素、促生長劑等在內的添加劑為原料,根據不同畜種的飼養標準算出最佳成本配方進行生產,並以不同型號出售。③畜產品加工業。除為進行主產品肉、奶、毛等的加工而形成的屠宰、乳品、毛紡等企業外,皮、骨、臟器和羽毛等副產品的綜合利用還帶動瞭制革、煉油、骨粉、豬鬃、羽絨等企業的發展。此外,還有以骨、蹄、角、羽為原料加工成藝術品的。④獸醫事業和獸藥工業。隨著畜牧業走向集約化,獸醫工作已從面向傳染病為主轉向風土病和代謝病;醫療手段也轉向預防為主,生產各種除蟲劑、抗生素、維生素、激素、酶類和其他無機、有機藥物。⑤畜牧裝備工業。包括設計和建築廄舍、倉庫,制造用於屠宰,牲畜運輸,畜產品的加工、貯藏、分級和包裝,禽蛋孵化和飼料收割貯運的機械設施,直至稱重、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的各種專用工具等。

  中國畜牧業 中國是某些畜種馴化最早的國傢之一。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地培育並保存瞭豐富的畜、禽種質資源,如適應高海拔的犛牛和藏羊,持久耐勞的蒙古馬和西南馬,以“沙漠之舟”著稱的雙峰駝,繁殖力特強的太湖豬,各具特色的傢禽如絲毛雞、北京鴨和獅頭鵝以及可供特殊用途的矮馬、小型豬等。同時還創建瞭適合不同地區特點的牧區和農區生產經營體制。其中農區畜牧業如北方以關中平原為典型的小麥–棉花–苜蓿輪作制,為重要品種秦川牛、關東驢的培育提供瞭基礎;四川的稻–苕輪作、江南的水稻–紅花輪作,保證瞭稻、豬雙收;其他如廣東的桑蠶–魚–豬體系,水稻地區的棚鴨生產,雜糧地區豬的架子–催肥模式等,也都凝集瞭農牧並舉、註意生態平衡的高度智慧。至於中國的畜產品加工工藝則尤有獨創。傳統畜產加工品如火腿、香腸、板鴨、松花蛋以及豬鬃、腸衣等至今仍馳名世界。

  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的近百年間,畜牧業的發展停滯不前。50年代以後,傢畜的育種、飼養、繁殖技術有瞭一定進步,曾先後從國外引入馬、豬、牛、羊、雞等優良品種,主要畜、禽的品質和產量都有提高。但在較長時期中,由於片面重視糧食,忽視飼料生產,商品畜牧業的發展受到限制,無論農區或牧區都停留在傳統水平。80年代以後,由於實行瞭農牧業體制改革和科學技術進步,奶牛、雞和豬的專業化生產迅速發展,主要畜產品產量明顯提高。2006年中國肉類總產量8 051.4萬噸,禽蛋產量2 945.6萬噸,奶類產量3 302.5萬噸,羊毛產量42.9萬噸,中國已成為畜牧業生產大國,肉類和禽蛋產量居世界首位,人均肉類產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禽蛋產量已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傢水平,但奶類生產還很不夠,僅達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正通過發展種畜業、畜產品加工業和飼料工業,在條件適合的地區建立適度規模奶牛場、養雞場和養豬場,采用較新的技術裝備、加強畜牧教育和科研以及產業化經營等措施,加速實現畜牧業的現代化並保證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發展趨勢 隨著畜牧生產發展、技術進步,以及人們對食物質量日益重視,未來畜牧業將向高效優質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①畜牧業在農業中的比重將不斷增長。美國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在20世紀50年代就達到60%以上,發展中國傢將把畜牧業當作農業現代化主導產業來發展。農業種植業結構中將把二元化轉為三元化,把飼料作物種植放在更重要的地位。②更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生態平衡,包括實行無公害化生產、保持畜禽品種資源多樣化、合理利用並加強種質資源的保護。③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推行農牧業生產和加工運銷產業的一體化,以保證畜牧業高效穩定的發展。④將把畜產品的高品質、安全性放在重要位置。為此,將嚴格控制飼料的生產和使用,嚴格實行畜產品質量檢驗。